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作兔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其血液生化变化并行放射性核素扫描,分析这些指标和核素扫描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取15只新西兰兔,用止血带法紧密包扎一侧小腿后松开,制作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动物模型。在实验前以及松开止血带后2、12、24、48、96h、1周和2周后连续、动态检测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采用Whiteside法监测小腿间室內压。在松开止血带后24h由耳缘静脉注射85MBq 99Tcm-PYP行SPECT静态及延迟显像。以双侧小腿为感兴趣区,半定量分析伤侧小腿与健侧小腿放射性核素摄取比值(T/NT)。实验结束后取伤侧小腿胫前肌肉和腓深神经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15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松开止血带2h后,血浆中CPK、LDH、AST、MDA浓度即急剧升高,分别为正常值的20、6、6、2倍。24h后达到峰值,分别达实验的37、13、12和3倍;松开止血带2h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急剧降至实验前的一半,至24为实验前1/3。至松开止血带1周,丙二醛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才恢复至实验前水平,而其他指标与实验前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②:松开血带后,伤侧小腿迅速肿胀,在12h后筋膜室內压已达到4.0kPa以上。并在24h后达到峰值[(7.3±0.4)kPa]。此时静态和动态显像均显示伤侧小腿放射性摄取量明显大于健侧小腿,比值约为2倍左右,显示出伤侧小腿静脉回流明显受阻。③:病理检查显示肌肉和神经标本明显坏死呈不可逆性变化。结论:成功制作了兔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动物模型,血浆磷酸激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的浓度的变化能客观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动态、连续监测这些指标能为早期诊断及评估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病情提供帮助。放射性核素扫描同样有助于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