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深入探讨风格传递这一问题。由于篇幅有限,修辞手段这一重要风格标记将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探讨风格传递的技巧与手段以及风格损失的补偿问题。刘宓庆先生提出的风格翻译理论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理论则为例句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围绕“功能”和“目的”展开。文中所探讨的修辞手段的功能是什么?原文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手段的目的所在?译者采取某些翻译策略及方法的目的又是什么?如何翻译这些修辞手段其功能可以在译文中得以成功再现?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回答了一个问题:原文的风格是否能够在译文得以复制,使得译者与其读者能够像原文作者与其读者那样进行沟通?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个风格是否可译的问题。本文作者持辩证的观点,认为可译与不可译都是相对的,因此作者也试图探讨风格损失的补偿问题。本文分为五章。前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对《红楼梦》及其两部英文全译本(杨宪益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作了总括性的介绍。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回顾了相关的翻译理论,包括功能翻译理论以及刘宓庆先生提出的风格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部分回顾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得的功能加忠诚模式。本章还涉及有关风格的种种定义,风格标记,以及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第二章探讨在《红楼梦》中一些语义修辞的翻译,包括明喻、暗喻、拟人、夸张以及典故。本文作者分析了不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以探讨这些修辞手段是否可译,以及传递这些修辞风格的有效手段。本章的关键是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典故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第三章研究的是《红楼梦》中一些语形修辞手段的翻译,比如对偶、同字、析字。这些修辞手段与汉语的语言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试图探讨译者是否能够传递这些体现汉语特有的句子结构和文字结构的修辞手段,以及他们如何在译本中重现原文的风格和艺术效果。第四章重点研究《红楼梦》中语音修辞的翻译,包括拟声词、语音双关、语音飞白、以及仿拟。这些修辞手段充分运用了汉语的声音效果。由于英汉读音的不同,语音修辞给译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作者将探讨译者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在译文中创造相同或类似的艺术特色。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特定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而霍克斯所运用的翻译策略更好的传递了原文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效果。其次,可译性是个等级问题,等级是由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及文化的异同决定的。差异越小,等级越高,翻译就相对容易。最后作者总结出《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风格缺失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主观因素,一是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包括译者对风格缺乏敏感度,以及由于特殊的翻译目的译者有意忽视了风格的因素。客观原因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翻译中原文风格的缺失。本文例句是从《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任意选取,因此研究不够全面,这是本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