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国外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论启发,在经济、金融发展与市场创新的推动下,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及金融深化进程不断加快,1993年我国提出逐步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二十年的探索中,我国根据经济体制和宏观金融环境一直采取合理利率管制的政策,逐步走向利率市场化。这主要遵循着麦金农的金融约束理论,将政策干预作为金融市场化改革中过渡性的工具,从外部的政策监管角度,维持金融市场秩序,推动我国从完全管制到部分管制逐步走向完全自由化。随着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存贷款市场、保险公司大额协议存款以及人民币贷款市场均实现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核心攻坚阶段。2015年起,央行3月1日、5月11日、6月28日及8月26日连续4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时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频繁的利息调整预示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距离完成仅差一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历了10年宏观金融环境与经济体制的磨合时间,在此期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传统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资本压力日渐增加,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本文第1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即简要说明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的演变过程、发展现状和影响;分析了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说明为什么要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及其在现实中应用;同时,这部分简要介绍了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涵义,剖析了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竞争力以及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汇集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在这三方面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结论。第3章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年报重点梳理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项,逐步形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同时运用主观赋值法从实际利率水平、利率决定方式及利率浮动范围与幅度角度测定利率市场化水平,通过简单平均法计算利率市场化指数。第4章选取12家商业银行2004-201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存贷比率指标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风险程度、资产配置能力,从而综合评价其竞争力。本文将上述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利率市场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胀率作为宏观控制变量,进行固定效应实证回归。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会降低银行盈利水平、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提升资本充足率,从整体上降低商业银行竞争力。第5章以A银行为研究对象,结合A银行经营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自身特点,总结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营战略。第6章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如何从渠道拓展与创新、客户开发与维护、产品竞争力提升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等方面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探索A银行的创新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