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菌是主要引起世界人类食源性胃肠炎的病因之一。与沙门菌有关的最常见的综合征是不需要药物化学制品治疗的胃肠炎。由于环丙沙星是治疗侵入性沙门菌常用药物,所以喹诺酮/氟喹诺酮耐药性对临床拥有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动物源沙门菌测定药物敏感性,以及调查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的流行特征,有助于人们更一步了解沙门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这对指导兽医临床用药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从2014年到2015年分离到77株不同地区和来源的沙门菌株,其中鸡,鸭和猪的分离率分别为11.3%(11/97),15.4%(53/344)和3.0%(13/434)。经血清型鉴定试验,发现在广东地区最流行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占83.0%(44/77),其次为火鸡沙门菌(2.6%,2/77),阿巴特图巴沙门菌占(1.3%,1/77),然而11株沙门菌没有得到血清型。同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沙门菌对氨苄西林(98.7%),萘啶酸(66.2%),四环素(62.3%)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55.8%)高水平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为:多西环素(46.8%),喹乙醇(32.5%),氟苯尼考(27.3%),黏菌素(26.0%),恩诺沙星(20.8%),环丙沙星(16.9%),庆大霉素(15.6%),磷霉素(13.0%)和头孢噻呋(6.5%)。结果表明,大多数(88.3%)沙门菌分离株呈现多重耐药性。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的耐药性与先前报道的一致,这可能是中国在动物饲料中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沙门菌在中国食品生产动物中多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检测77株沙门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其中最为流行的耐药基因为aac(6’)-Ib-cr(18.2%),随后是oqx AB(9.1%)和qnrS(7.8%),未检出qnrA、qnr B、qnrC、qnrD和qepA基因。对42株环丙沙星耐药MIC值达到0.25μg/ml及以上进行gyrA和parC基因突变检测,除18株菌株未检测到靶位突变,其余菌株菌检测有突变。其中24株(57.1%)检测到GyrA蛋白突变,共计六种类型,并且S83Y为最主要的GyrA蛋白突变(62.5%,15/24)。对环丙沙星耐药达到0.25μg/ml及以上的沙门菌株进行PFGE分型,结果显示,44株沙门菌株可分为22种不同PFGE(脉冲凝胶电泳)谱型,其中G型、J型、A型和N型,菌株数分别为5株、4株、3株和3株。在同一PFGE型中,具有相同血清型和环丙沙星MIC的沙门菌是基本一致的,然而菌株却来自不同地区和来源,这表明耐药质粒既有水平传播,同时也存在克隆传播。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在不存在PMQR和QRDR基因的情况下,有十六株沙门菌株具有耐药表型,这可能存在新的机制介导耐药表型的产生,且大多数沙门菌对临床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表明兽医临床需采取措施,去加强控制食品动物源中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