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时期陕北房址复原初探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仰韶时期,龙山时期陕北的聚落数量猛增,聚落规模差距逐渐拉大。过往学界对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梳理和聚落整体研究上,鲜少有对其建筑遗迹方面的论述。本文旨在通过对龙山时期陕北房址的梳理和分析,对其典型建筑进行尝试性复原。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明确了主要研究对象——龙山时期陕北地区的房屋建筑,从综合研究、建筑技术、材料与工具研究、建筑复原研究和聚落与社会研究五个方面对史前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文章研究中所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作以介绍。第二章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对陕北地区龙山时期的建筑遗迹进行了分期探讨。本文将龙山时期房址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龙山前期,即庙底沟二期时期(公元前3000-前2500年)和龙山后期(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后期又可分为前段(公元前2500-前2200年)和后段(公元前2200-1900年),梳理了近些年来的发掘成果,并总结了这三个时间段房址演变的特点。第三章从建筑造型和建筑技艺两个角度,对遗址中发现的房址进行分析。龙山前期,半地穴式建筑占据了主要地位,然而受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窑洞建筑在龙山后期盛行,成为陕北重要的建筑类型,并在更晚时期出现了大型地面式建筑。本文从墙壁、屋顶形式、居住面、灶址、防潮与保暖等五个方面对该地区的建筑技艺进行了分类总结。墙体从建筑材料可分为生土墙壁和木骨泥墙,少量为石砌墙壁,墙面多涂抹草拌泥和白灰,部分墙壁和地面相交处还发现有做装饰的深红色彩绘带。居住面的处理方式与墙体类似,最为常见的是草拌泥层上覆白灰面,生土硬面和石质地面也有出现。灶址一般位于室内正中或靠近门道侧,可分为灶坑式、地面式和壁龛式三大类。生土面上涂层和烘烤墙壁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防潮方式,使用窑洞、加厚墙壁、增长门道、增加炉灶数量等也是有效的保暖措施。第四章结合上述考古发掘材料与分析总结成果,分别选取了该地区典型的房址类型——半地穴式建筑、窑洞式建筑和前室半地穴、后室窑洞的复合式建筑进行了复原推测。绥德小官道遗址BF2复原为一座木骨泥墙、前室两面坡、后室四角攒尖顶的双间半地穴式建筑,由于后室室内并未发现柱洞,推测其屋架结构或许为大叉手式,两根斜梁搭在檐檩上以承屋面的重量。芦山峁遗址核桃树坬F1是一座掏挖于山坡上的典型窑洞,室内正中有一座居室葬。石峁遗址韩家圪旦地点F6-F7-F11据考古简报所言,应是两座窑洞共用一个半地穴式前室的联套式建筑,但笔者通过论证认为其后室F7复原为半地穴式建筑更为合理。所以,本文将F7-F11复原为一座三间半地穴式院落,后室四角攒尖顶,前室两面坡顶,外有一小片共享的庭院,F6开在庭院一侧,与F11形制相同。第五章结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纳米药物具有靶向性药物递送和药物可控性释放的双重优势,已成为抗肿瘤药物新的研究热点。纳米药物需要从释放速率、细胞毒性和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估。由于目前很多评估方法相对复杂,所以本论文选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压痕技术研究细胞的力学性质评估纳米药物疗效。主要内容如下:1.在用阿霉素(DOX)处理的细胞上测试了基于AFM的纳米压痕分析药物功效的可行性。未加入药物时宫颈癌(He
p53蛋白是一个促凋亡的肿瘤抑制因子,由393个氨基酸组成,通常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作为转录因子,p53直接调节的靶基因有近500个。因此,p53参与了众多的细胞过程,其主要功能是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衰老、新陈代谢和抗氧化等。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p53主要在以Mdm2、Cop I等E3泛素化连接酶为主的负调节因子的作用下维持着较低的水平。当出现癌基因表达、DNA损伤、新陈代谢功能紊乱等压力
本文以1928年至1937年间国立中央大学在校生及旁听生在校园内外进行的一系列新文学创作为研究中心,主要试图梳清这一时期的创作史实,分析各类创作取向的特征及意义。在导论部分,本文回顾了相关研究历史,认为该选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历史考据和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史料和文本中重新探析这一时期中大校园新文学创作的情况,理论上则主要受大卫·哈维与布尔迪厄的影响。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之上反思认为,
壳寡糖(COS)是一种功能性糖,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影响COS在体内的生物活性,还可影响BSA的食品功能特性。本文以BSA为模式蛋白,探索蛋白质和COS相互作用的机制及COS静电修饰对BSA的界面行为和泡沫特性的影响,挖掘协同机制,并将COS/BSA静电复合物应用于模型食品中。本研究可提供蛋白质-COS相互作用和功能特性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拓展COS在食品、药品、生物医学
可变建筑就是通过某种构件或者装置,在形式或结构上完成一定的位置变化或几何变化,让建筑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跨学科的发展给可变建筑带来新的活力,在材料科学、控制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步的帮助下,可变建筑产生了诸多新型的装置或体系。这些研究的过程都是通过关注一种新兴材料或者新兴机械结构的性能和特性,探索出具有普适性的应用可能和组合方式,从而将这一原理作为可变建筑的方法,最终设计新型的适应性建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设计思想,建筑师们逐渐突破传统欧几里德对于建筑形态的设计限制,寻求更多的设计灵活性以及可变性。然而生产技术和施工水平的限制导致对于非标准的构建生产制造的成本十分高昂以及施工的效率低下。而折纸这种操作手法可以通过空间转换的方式把平板材料变成立体结构,同时它原有的特性不会发生改变,这样比传统的制造异形构件的方法有更低的产生成本与施工难度,结合建筑工业化可以快速地实现多
蒙古栎次生林常见于我国东北地区,多为阔叶红松林过伐后形成的处于次生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因之前对蒙古栎树种特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现存的多是林地现实生产力较低且生态功能退化的林分。为精准提升蒙古栎次生林质量,探索合理的经营措施,有必要深化蒙古栎次生林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响应机理研究。本文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塔子沟林场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2块1hm2长期观测样地2013年
随着汉语热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韩国的汉语教学界也涌现出了多样的教学模式,从单纯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专注于学习者在实际交际情况中所需培养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在注重交际能力的课堂教学方面,“听说”技能便是主要的教学目标,然而就目前的汉语课堂而言,在有针对性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听说训练仍显薄弱,特别是对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习者而言则更不利于其训练听说能力。本文所要探讨的视听说教学具有克服这些问题的
背景:唾液腺肿瘤占所有头颈部肿瘤的3%至10%。其中75%至85%来自腮腺,而70%至80%是良性的。多数累及腮腺浅叶,占腺实质的80%。良性肿瘤在腮腺中更为常见,约占全部的80%,其中80%是多形性腺瘤,其次是沃辛肿瘤和单形性腺瘤。上叶是约80%肿瘤发生的主要部位。腮腺肿瘤的治疗要求切除肿瘤和周围腮腺组织的一部分。选择以下一种手术:囊外剥离,局部浅表腮腺切除术,浅表腮腺切除术,全腮腺切除术(保留
近年来,随着数据规模、计算能力的几何倍增,深度学习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深度学习却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问题,对抗样本则是其中一类。以图片分类任务为例,通过向图片中添加微弱的扰动而生成的对抗样本,能够使深度神经网络以很高置信度产生错误分类结果。对抗样本严重威胁深度学习模型的鲁棒性,研究人员对于对抗样本的生成方式已有大量研究,所以如何防御对抗样本对深度学习模型的攻击成为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