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代为线索,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人体象征性主题在原始社会、文艺复兴、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以及我们当代人类居住空间中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跨学科的方法,通过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建筑美学等相关领域及专业理论,以一种新的视点观察、理解“人体象征”性建筑,进一步揭示了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反映出从古至今人文主义建筑学“人体改写”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并对未来电子时代身体与人类居住空间的远程会合与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人体象征性建筑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指出其典型性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采用信息检索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总体共提出共五个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原始社会人体象征性“万物有灵”与“互渗思维”的思想渊源,研究原始社会由己及物的推衍观念,并对各种表现人类内在秩序的原始意向母题进行深入剖析,挖掘人类按照自身意向限定生存领域的心理能力,以及在自我表现与宇宙和谐方面力求达到完满与整合的理想追求。第三章主要是运用圈层式泛化的新概念对原始社会人体象征性空间进行深化探讨,研究原始人类将人体运用于居住领域、聚落布局、建筑群体或单体,甚至建筑装饰构件等多层次的方方面面,采用具有直观形象或象征隐喻的手法体现着原始建筑中的人体象征性。第四章主要研究由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今的“人体模数”的运用,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到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等人都沿着维特鲁威按照人体比例确立的建筑美的主线进行深入探索,将人体形态、比例直接投射于建筑,使建筑从中衍生出其权威、比例和构图,综合反映了人体尽善尽美的一面,进一步建立巩固了世界上个人与社会间的稳定关系。第五章主要表述了人体象征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具象、抽象表达及精神意义分析,研究了人文主义建筑学中“人体改写”对原始社会人体象征的传承。从语言学、场所精神、建筑意义等高度对人体象征性建筑进行多元化探讨,将这一研究拓展至空间与场所的人类学领域,进一步以一种更新与更宽泛的创造性方式对人体象征性空间概念进行综合理解。第六章主要探讨了伴随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建筑与人体形态的关联,从古希腊的人体尺度测量模式到与当代机械、生物、电子技术的融合,使建筑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灵活性与智能性,为未来建筑设计奠定了一种更新的复杂的测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