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重症哮喘临床表型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探讨重症哮喘临床表型与中医证候相关性,为重症哮喘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撑,为中西医的融合积累基础理论资料。方法:本研究为简单随机抽样的横断面研究。调查对象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及呼吸科门诊、住院病人,符合纳排标准的重症哮喘患者127例。四诊信息调查表改编自本研究团队以往流行病调查表,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及临床表型分型。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结果:1.在纳入的12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6.8±12.088)岁,男性患者50人,占总人数的39.37%,平均年龄为(55.32±11.404)岁;女性患者77人,占总人数的60.63%,平均年龄为(57.75±12.491)岁。其中,虚哮患者47人,占总人数的37.01%;风哮患者24人,占总人数的18.90%;热哮患者41人,占总人数的32.28%;冷哮患者15人,占总人数的11.81%。早发过敏性哮喘患者22人,占总人数的17.32%;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患者43人,占总人数的33.86%;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患者12人,占总人数的9.45%;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患者36人,占总人数的28.35%;肥胖相关性哮喘患者14人,占总人数的11.02%。有过敏史的患者47人,占总人数的37.01%;具有吸烟史的患者46人,占总人数的36.22%;合并鼻炎、鼻息肉的患者61人,占总人数的48.03%;具有家族史的患者25人,占总人数的19.69%;平素应用激素的患者113人,占总人数的88.98%;具有诱发因素的患者77人,占总人数的60.63%。男性患者中虚哮16人,占该组34.04%;风哮7人,占该组29.17%;热哮19人,占该组46.34%;冷哮8人,占该组53.33%。女性患者中虚哮31人,占该组65.96%;风哮17人,占该组70.83%;热哮22人,占该组53.66%;冷哮7人,占该组46.67%。男性患者中早发过敏性哮喘9人占该组40.91%;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15人,占该组34.88%,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2人,占该组16.67%;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16人,占该组44.44%;肥胖相关性哮喘8人,占该组57.14%。女性患者中早发过敏性哮喘13人占该组59.09%;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28人,占该组65.12%,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10人,占该组83.33%;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20人,占该组55.56%;肥胖相关性哮喘6人,占该组42.86%。2.中医证候与临床表型分型各自两两比较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四型间两两比较发病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风哮相比,虚哮、热哮、冷哮三型发病年龄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三型间两两比较发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型发病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相比早发过敏性哮喘,余四表型发病年龄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临床表型间两两比较发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分型四型间BMI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与冷哮相比,其余三型BMI较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哮、热哮、风哮两两间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型间BMI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与肥胖相关性哮喘相比,其余四型BMI较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4.被调查者肺功能(FEV1/FVC)中位数64.34(58.26,69.26);肺功能(FEV1实/预)中位数68.8(58.3,71.9)。不同中医证候肺功能(FEV1实/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肺功能(FEV1/FVC)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事后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相比冷哮,虚哮肺功能(FEV1/FVC)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28<0.05);其余型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哮喘临床表型肺功能(FEV1/FVC、FEV1实/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事后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相比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早发过敏性哮喘、肥胖相关性哮喘肺功能损伤较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各证型间血常规(WBC、EO%、NEUT%、LYM%)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型各型血常规(WBC、LYM%)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EO%、NEU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事后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相比肥胖相关性哮喘,早发过敏性哮喘、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血常规(EO%)较高、血常规(NEUT%)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较高频的前40位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可分为3类,第一类以风淫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肺系,病性为实,此证无明显的寒热属性,可概括为风痰阻肺证;第二类以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肺、脾、肾,病性为虚或虚实夹杂,主要可概括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肾阳虚等;第三类以湿热证、痰热证为主,夹有瘀象,结合本病,病位主要在肺,病性属热、属实,主要可概括为痰热壅肺证。7.重症哮喘临床表型与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X~2:120.705,P<0.05)。虚哮涵盖有五种哮喘表型,其中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最多(22/47),其次为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11/47);风哮涵盖四种哮喘表型,其中以早发过敏性哮喘最多(13/24);热哮涵盖三种哮喘表型,其中以晚发持续性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最多(28/41);冷哮涵盖四种哮喘表型,其中以肥胖相关性哮喘最多(10/15);早发过敏性哮喘涵盖四种中医证候,其中以风哮最多(13/22);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涵盖四种中医证候,其中以热哮最多(28/43);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涵盖两种中医证候,其中以虚哮最多(11/12);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涵盖四种中医证候,其中以虚哮最多(22/36);肥胖相关性哮喘涵盖两种中医证候,其中以冷哮最多(10/14)。8.患者的家族史、鼻炎鼻息肉病史、是否具有诱发因素、吸烟史、过敏史、平素应用激素、肺功能(FEV1/FVC、FEV1实/预)、血常规(WBC、EO%、NEUT%)、血清总Ig E、ACQ评分、ACT评分情况对重症哮喘中医证候及临床表型分型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重症哮喘四种中医证候中,风哮发病较早,冷哮BMI较大,虚哮肺功能较差;临床表型中,早发过敏性哮喘发病较早,肥胖相关性哮喘BMI较大,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肺功能较差。2.重症哮喘四种中医证候中,血常规(WBC、EO%、NEUT%、LYM%)无明显差异;临床表型中,相比肥胖相关性哮喘,早发过敏性哮喘、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血常规(EO%)较高、血常规(NEUT%)较低;患者是否具有哮喘家族史、鼻炎鼻息肉病史、诱发因素、吸烟史、过敏史、平素应用激素及肺功能(FEV1/FVC、FEV1实/预)、血常规(WBC、EO%、NEUT%)、血清总Ig E、ACQ评分、ACT评分水平对重症哮喘中医证候及临床表型的分型均有影响。3.重症哮喘临床表型与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早发过敏性哮喘涵盖四种中医证候,其中风哮最多,病位主要在肺系,病性以风证、痰湿证为主,属实,寒热不明显;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涵盖四种中医证候,其中热哮最多,病位主要在肺系、脾胃,病性属热、属实;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涵盖两种中医证候,其中虚哮最多,病位主要在肺、肾,病性属虚或虚实夹杂;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涵盖四种中医证候,其中虚哮最多,病位主要在肺系,病性属虚或虚实夹杂;肥胖相关性哮喘涵盖两种中医证候,其中冷哮最多,病位主要在肺系、脾胃,病性属实或虚实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