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项目在近二十年来,由于其能解决政府的资金短缺问题,满足社会公众对高品质的公共设施的需求,同时为私营机构带来了稳定的收益,使得该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PPP项目的特许经营期长达30年左右,而PPP模式的兴起则20年不到,大多数项目并未进入转移期,在项目移交中将会发生的残值风险没有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残值风险,政府将不能获得私营方当初承诺的运营良好的项目,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和政府方的利益。
本论文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系统的观点、过程的观点对PPP模式的残值风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PPP项目残值风险的理论基础、概念和内涵、形成机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PPP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述,从而形成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设计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架构、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立足点。
第二章PPP项目残值风险的相关理论分析,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残值和残值风险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进而对PPP项目残值风险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完善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对残值风险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风险传导理论的基础上,对残值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研究,识别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影响因素,并运用WBS-RBS的方法识别了显性影响因素和隐性影响因素。
第三章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PPP项目残值风险的影响因素在各个阶段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最终通过因果关系图和原因树的方法,阐述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形成机理。
第四章通过向PPP领域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残值风险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定性评价,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识别了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PPP项目残值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研究了指标体系内部的相互影响关系。
第五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价方法,构建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对国家体育场和北京地铁四号线的案例分析,评价了其残值风险。最后,通过研究已有国内外合同范本,分析了残值风险在实践中的处理办法。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取得的成果有:对PPP项目残值、残值风险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探讨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形成机理;识别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指标体系;建立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评估模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PPP项目残值风险的评估方法,有效的促进了PPP项目残值风险的实时监控与政府监管,对推动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