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上海日化等产业中的设计发展为例,考察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体制的变迁。在考察维度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来考察影响设计的诸多社会因素与设计活动本身的内部因素,纵向维度主要考察国家政策层面对设计的管理、国家职能部门与设计机构之间的关系、设计机构内部的层级结构等,横向维度主要考察影响设计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为产业环境与设计的关系,形成外部观察与内部观察相结合的设计体制研究角度。本研究以三个时代的三个典型人物作为中国现代设计体制研究的切入点,考察设计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中的发展变迁,观察设计师的角色与身份的转化,以此来描述现代设计“嵌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程。20世纪初期以商业美术家杭穉英为代表人物,通过穉英画室的规模、设计流程等与当时上海多元的设计组织形态,描述20世纪初在上海由个体的设计机构自下而上地形成“吸附式”的设计体制,具有基于市场、追求商业利益、服务于产业系统、自发性的特征。20世纪中叶以在上海轻工业系统中的上海日化公司美工组的负责人顾世朋为代表人物,美工组这一介于独立设计机构与驻厂设计机构的设计组织形式也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间层次的设计体系与设计技术,设计在这一时期成为国家计划生产的组成部分,以国家行为的方式嵌入整体生产系统之中,自上而下地形成了“给予式”的设计体制,具有强烈的计划性、指令性、目标性、聚合性等特征。1980年代以来的论述则以上海家化公司的原董事长葛文耀为代表人物,论述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设计师”对企业管理的探索与品牌的方向性引导。企业内设计机构一度成为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唯有的设计支持力量。在中国的产业环境从高度计划性转向深度市场化的过程之中,反应灵敏的独立设计机构也逐渐出现,重新形成企业内设计机构与独立设计机构并存发展的局面,新时期呈现为多向拓展的“填补式”设计体制,以竞争性、专业性为特征与探索方向。综上,今天的产业环境既有与20世纪初期相似的竞争性与市场特征,20世纪中叶的计划性既带来了必须克服的积弊与差距,也使今天的中国设计受益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经验与人才积淀。今天的产业现实与社会环境对现代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敦促其形成越来越高的专业化程度与越来越广泛的学科链接,具备创新特质的中国现代设计体制仍在探索与改革的路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