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冈底斯带在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在岩浆岩带南部发育一条以辉长岩类为主的基性杂岩体带,一直以来对于冈底斯带岩浆岩的岩石成因以及该地区的动力学背景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以曲水杂岩体为中的辉长岩类和闪长岩类为研究对象,展开了野外地质调查、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旨在厘定曲水杂岩体的形成过程以及为该地区地壳生长过程提供新的证据。曲水杂岩体的岩性复杂多样,根据曲水杂岩体的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可知,其形成年龄分布于47-53Ma,并且锆石结晶温度较高(>600℃)。曲水杂岩体中辉长岩类和闪长岩类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分组性,总体具有钙碱性、准铝质的特征。在微量元素方面,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富集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Th、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较为亏损。负Nb、Ti异常反映出曲水杂岩体是在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偏低的(87Sr/86Sr)、正εNd(t)值2.7-5.7和46.38-59.55的Mg#值指示亏损地幔特征,但是LREE和Ba、U、K、Sr等元素的富集表明岩浆源区不乏富集组分的加入。锆石Hf同位素的测定值指示幔源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的混染,而在痕量元素方面显示出的亏损Nb、Ta、Zr、Hf、Ti,富集Sr、Ba、U、K元素的特征指示曲水杂岩体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过程中由基性岩浆底侵并且在后期岩浆就位的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混染而形成的。初步厘定曲水杂岩体的形成是由于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俯冲大陆地壳发生板片断离,析出的富水流体或熔体与地幔和上覆具有榴辉岩相的下地壳同时熔融,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量的玄武质岩浆,形成拉萨地块的新生地壳。印度板块不断向北移动,玄武质岩浆向上侵位,促使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与底侵的玄武质岩浆经过岩浆混合向上侵位,并在侵位过程中与中上地壳混染,最终形成了曲水杂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