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和侠客的结盟与分离——以《三侠五义》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_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自嘉庆、道光至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发展最突出的现象便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代表侠义公案小说最高成就的就是《三侠五义》.《三侠五义》的作者为清代著名说唱艺人石玉昆.《三侠五义》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源头是元代那一大批有关包公断案的"公案戏".石玉昆将前代流传的包公故事七十三种总汇成《龙图公案》.文良等人根据《龙图公案》整理成《龙图耳录》,后来又由问竹主人改《龙图耳录》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光绪五年,俞樾将《三侠五义》改名为《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并行流传.《三侠五义》的续书主要有《小五义》和《续小五义》.它们在情节上与《三侠五义》一脉相承,是同一部书中的姊妹篇.《三侠五义》是在前代《包公案》等公案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对前代公案小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故事内容和审案方式两方面.首先,在故事内容方面,《三侠五义》在原有的一些传统故事的基础上翻陈出新,使情节更曲折,更具吸引力.《三侠五义》着重描写了一些涉及上层权贵的大案、钦案,并赋予包公更重大的政治责任.第二,在审案方式上,从光怪离奇的"神判"发展到主要依靠经验智慧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人判",从以貌定忠奸、严刑逼供发展为明查暗访、据实断案.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世纪乃至千年的结尾,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来临的前奏.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
该文通过分析林语堂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取向的疏离关系,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锋面中独特的话题营造方式,旨在中国现代文学特定历史语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探寻林语
该报告所做工作如下:一、补充《登科记考》失载或诸家未补及之唐五代进士、明经、诸科、制科等科目之及第者;二是汇集诸家补订各条于相应年份科目之下;三是校正、核对、补充
该文以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为横断面,用人类学家阿登那的女性文化模型理论做参照,从丁玲在"文学"与"政治""双声话语"之间的徘徊视角出发,剖析其创作的历程、得失以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