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患,其特征为皮下组织暂时性血管扩张和水肿,临床症状上表现为突发性风团伴红斑的一种瘙痒性皮肤病。若反复发作达数月以上甚至数年者称为慢性荨麻疹,临床上慢性荨麻疹发病率较高,其病因比较复杂,是一种顽固性的皮肤疾患,大部分人找不到致病原因,临床治疗一般为口服抗组胺药、脱敏为主,药物治疗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难以根除。本研究是通过温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观察,探求一种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减少慢性麻荨疹患者因反复发病而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文献研究综述现代医学、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和防治,以及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进展。临床研究的病例收集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和皮肤科门诊,选入对象为血虚风燥型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并按照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和温针灸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取患者双侧曲池、血海、膻中、足三里及天枢为主穴,然后取足三里和天枢穴进行温针灸治疗,疗程为每周3次,隔天1次,每次时间以2壮灰烬时间为准,连续观察3周;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药物氯雷他定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四级评分量表各项目及总分的变化;并观察治疗前后两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IQL)的评分变化。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痊愈4例(13.3%),显效10例(33.3%),有效12例(40%),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0.0%),显效3例(10%),有效16例(53.5%),无效11例(36.7%),总有效率6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四级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IQL)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后,组内比较自身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四级各项评分及总分,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温针灸疗法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各项指标;而对照组在治疗后,只在风团个数、水肿程度两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常规口服氯雷他定疗法可以改善风团个数、水肿程度的症状体征。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临床症状体征四级评分及总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风团个数、风团直径、水肿程度、持续发作时间、瘙痒程度评分及总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划痕试验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疗法在改善风团个数、风团直径、水肿程度、持续发作时间、瘙痒程度方面效果优于常规口服氯雷他定疗法。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比较自身疗效前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IQL)评分均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IQL)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血虚风燥型CU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综上所述,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中无论选用温针灸疗法还是口服氯雷他定疗法,均能有效减轻风团(数量、直径、水肿程度、持续发作时间)及瘙痒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愈显率、风团持续发作时间、直径及瘙痒程度方面,温针灸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氯雷他定疗法,综合评价温针灸疗法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更好。温针灸疗法的治疗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无需用药、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