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光色对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的影响及相关基因克隆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俗称红小丑,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雀鲷科(Pomacentridae),海葵鱼亚科(Amphiprioninae),双锯鱼属(Amphiprion)。因为红小丑体色和红番茄相似,在欧美地区人们也称它为番茄小丑。白条双锯鱼分布在西太平洋和非洲东部海域,是最常见的海水性观赏鱼类,由于其美丽的外观和较容易饲养的生活习性受到众多海水水族爱好者的青睐。海水观赏鱼的野生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大量的毁灭式捕捞不仅导致了海水观赏鱼数量的减少,更是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修复的破坏。通过对白条双锯鱼的人工繁育和养殖相关研究,为人工养殖雀鲷科海水观赏鱼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白条双锯鱼的人工繁育首先挑选体格较大、健康的白条双锯鱼成鱼进行人工配对,然后给予亲鱼营养强化促使其产卵。受精卵经过7-10天方可孵化为仔鱼,初孵仔鱼以营养强化后的轮虫为食,后期可逐步替换为卤虫无节幼体、人工配合饲料。在繁育期间需要注意水质的清洁和稳定。2.环境光色对白条双锯鱼的影响研究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设置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五个光照试验组,每组三个重复,试验周期120天。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鱼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试验鱼的增重率在红光组和绿光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红光组红色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黄光和绿光组(P<0.05);白光组红皮中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在眼、肝、肌肉和白色皮肤组织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光组肝组织中酪氨酸酶活性活性显著高于红光组(P<0.05);在眼、皮肤、肌肉组织中各试验组酪氨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3.白条双锯鱼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通过RACE技术从白条双锯鱼中克隆得出酪氨酸酶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095bp。包括一个1620bp的开放阅读框,5’上游区有一段非编码区(UTR)区域大小为313bp,3’下游区有一段大小为162bp的UTR区。TYR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乌鳢(channa argus)同源性最高,达到了85%;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相似性为83%,与鲑鱼(salmon)同源性为78%。系统进化树显示白条双锯鱼与乌鳢聚在一支,而后与青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属内种间亲缘关系表现为最近。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在实验室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光色对白条双锯鱼有一定的影响,在红色光环境下体表组织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体中酪氨酸酶活性减弱。胡萝卜素有提高鱼体色泽鲜艳度的作用。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分析为基因调控体色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龙须菜(Gracilaria/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是一种大型海洋红藻。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杉藻目(Gigartinales)、江蓠科(Gracilariaceae)
虾夷扇贝在我国规模化养殖已经有20多年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产业出现了死亡率高、回捕率低、回捕规格小等一系列问题。本论文以虾夷扇贝为实验材料,采用室内模拟方法,
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在实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无机盐和氨基酸螯合盐,研究了Fe、Cu、Mn、Zn四种重要微量元素
虾青素是一种在观赏鱼和食用鱼着色生产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饲料添加剂。本实验以眼斑星丽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不同添加水平虾青素对眼斑星丽鱼皮肤和尾鳍着色的影响,虾青素对
学位
该文详细综述了光照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定内实验研究了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色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蜕皮、生长、能量收支和耗氧率、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