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下肢动脉CTA分析中国天津地区人口胭动脉分支的解剖及变异特点,为临床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影像学和解剖学帮助。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8至2013.4期间于天津市天津(天和)医院放射科行下肢CTA检查的807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587例,女220例,共计1614支下肢CTA图像),中位年龄67岁(18-92岁),使用VR、MIP等图像后处理方法观察入组病例的胭动脉分支及变异情况,总结胭动脉分支解剖及变异类型,统计各类型的发生率。测量常见类型胭动脉第1分支开口距胫骨平台的距离,第1、2分支开口间距以及第1分支与主干间夹角。每个数据测量3次并求其平均值。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ANOVA,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下肢CTA图像中686例患者为双侧入组,121例为单侧入组,共计入组支数为1493支。其中男性1115支,女性378支。686例患者中有624例(90.96%)左右两侧胭动脉分型相同(两侧同为Ⅰ型的为611例,89.07%;同为Ⅱ型的4例,0.58%;同为Ⅲ型的9例,1.31%),62例(9.04%)左右两侧胭动脉分型不同(Ⅰ&Ⅱ39例,5.96%;Ⅰ&Ⅲ21例,3.06%;Ⅱ&Ⅲ2例,0.29%)。2) Ⅰ A型1344支(90.02%),为最常见的胭动脉分支类型;Ⅱ B型45支(3.01%),为最常见的变异类型; Ⅰ C型8支(0.54%);ⅡA型32支(2.14%);ⅡB型21支(1.41%);Ⅱ C型未见;ⅢA型27支(1.18%);ⅢB型5支(0.33%);ⅢC型9支(0.60%)。ⅡNEW型2支(0.13%)。3)不同性别间各类型的发生率除右侧Ⅱ、Ⅲ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Ⅱ型:男性1.26%,女性2.91%,Χ2=4.69,P<0.05;Ⅲ型:男性0.81%,女性2.12%,Χ2=4.30,P<0.05)外,其余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 Ⅰ型中不同年龄段胭动脉第1分支与主干夹角分别是:≤49岁者为133.89±12.89。,50~59岁者为129.24±18.81。,60~69岁者为127.09±16.20°,70~79岁者为126.17±17.07。,≥80岁者为122.96±14.82°。不同年龄组间该夹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01,P=0.000)。男女不同性别间比较,当年龄为50~59岁及70~79岁时,胭动脉第1分支与主干夹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20±18.51。vs123.20±19.79。,128.47±16.59。vs121.04±17.08。,JP<0.05)当年龄≤49岁、60~69岁、≥80岁时该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07±12.75。vs133.08±14.04。,127.28±16.69。vs126.42±14.49。,124.19±14.47。vs120.70±15.33。,P>0.05)。5)比较Ⅰ型不同侧别间胭动脉第1分支与主干夹角、第1分支开口距胫骨平台间距(DIS1)、第1、2分支开口间距离(DIS2), DIS2在不同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侧较长。6)比较Ⅰ型不同性别间胭动脉第1分支与主干夹角、第1分支开口距胫骨平台间距(DIS1)、第1、2分支开口间距离(DIS2),上述角度及DIS1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IS2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组资料中,胴动脉最常见的分支类型是Ⅰ A型,最常见的变异类型是Ⅰ B型,Ⅱ C型罕见。Ⅱ型和Ⅲ型更多出现在女性。本研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胭动脉变异类型。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解剖学资料,而且对介入放射学和外科学的治疗有提示价值。2)本研究提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胭动脉第1分支与主干间夹角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临床资料显示下肢远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种改变可能是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的解剖学因素。3)本研究Ⅰ型中DIS2在左右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较长。Ⅰ型中,性别会影响第1分支角度及DIS1长度,男性角度更大、DIS1较长。胭动脉分支Ⅰ型中具有应用价值的长度参考值分别为:男性左、右侧胫前动脉发出点距胫骨平台距离(52.82±7.46)mm和(53.03±7.24)mm;胫前-胫后动脉开口间距(26.20±12.11)mm和(28.42±11.38)mm。女性左、右侧胫前动脉发出点距胫骨平台距离为(47.46±6.67)mm和(47.93±5.71)mm;胫前-胫后动脉开口间距(24.94±10.87)mm和(28.28±10.06)mm。这些研究成果对制作适合于中国人的扩张血管球囊导管和血管内支架可提供实用的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