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明确颈椎矢状面序列形态变化是否与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相关。研究背景:颈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区域,不仅承受着头颅的重量,同时还维持以及调节视线的水平,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复杂,使其容易出现多种结构异常及临床并发症。正常的颈椎曲度是影响颈椎有效运动和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颈椎矢状面失平衡可能会引起运动学的病理改变,加速功能运动单元的退化。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颈椎矢状面形态改变是否与椎间盘退变有因果关系。研究方法:选取了2015年4月—2016年1月因颈椎退变性疾病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脊柱脊髓门诊的120名患者(年龄20-80)。患者同时进行了颈椎X线及MRI检查。依据Ohara分类方法将颈椎矢状面序列形态分为如下3类:Ⅰ型:颈椎前凸型(Lordosis);Ⅱ型:笔直型(Straight);Ⅲ型:颈椎后凸型(Kyphosis)。颈椎MRI T-2加权象影像上评估颈椎各间盘退变等级,依据退变等级将颈椎间盘分为2组:非退变组(nD:non-degenerated group):退变等级为0及和1级;退变组(degenerated group):退变等级为2级和3级。矫正卡方检验用来比较三种不同颈椎矢状面形态间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结果:不考虑间盘节段情况下,三种不同颈椎矢状面形态间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不同颈椎节段三种不同颈椎矢状面形态间间盘退变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在C4-5(X2=7.263,p=0.026)、C5-6(X2=6.582,p=0.037)、C6-7(X2=10.714,p=0.005)节段,三种形态间退变发生率均存在差异。同时,Ⅱ型及Ⅲ型发生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Ⅰ型。结论:尽管可能每一种颈椎形态都是正常的,但我们认为颈椎矢状面前凸形态是颈椎的最佳形态,形态的改变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笔直型颈椎序列更易引起C5-6间盘退变,而后凸型颈椎形态更易引起C4-5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