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象,探索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之间的相关性,以期通过CT影像学对GIST危险度进行初步评估,指导术前分期。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均行腹部MSCT增强扫描。危险度分级标准采用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制定的标准,分为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CT影像学表现分析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通过对比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CT影像表现,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及高度危险分别为5例、20例、11例及26例。发生于胃、小肠及结直肠病例数分别为44例、12例和6例。发生于肠道的间质瘤危险度明显高于发生于胃的间质瘤。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达阳性率为98.40%,DOG-1的表达阳性率为96.84%,CD34的表达阳性率为91.91%,Ki-67的表达阳性率为91.93%,SMA表达阳性率为30.67%。CD117、DOG-1、CD34、Ki-67、SMA与危险度分级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肿瘤最大径越大,伴液化坏死,不均匀强化,危险度越高;肿瘤直径越小,不伴液化坏死,均匀性强化,危险度越低。不同危险度的GIST在肿瘤最大径、有无液化、发病部位、强化方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危险度中钙化、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各期CT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的胃肠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肿瘤最大径、有无液化和强化方式有助于GIST术前无创危险度分级,而钙化、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