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空间载体,是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小城镇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有一种特色小镇是依托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申报创建的,文化展示和旅游产业是其两大核心内容,类型上属于旅游服务型特色小镇,简称旅游特色小镇,现阶段旅游特色小镇是我国特色小镇的主要类型。云南作为我国旅游与民族文化大省,一方面云南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包括15个独有民族在内的25个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云南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成为云南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重要支撑,2018年云南旅游总收入达到8991亿元,占云南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6.51%上升50.26%。截止2019年9月,云南共有1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和21个省级特色小镇,旅游产业是1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和全部省级特色小镇的重点产业。民族文化特点鲜明国家级特色小镇有2个,省级特色小镇有11个,因此探究云南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民族文化应用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需求。本论文从地理学的综合观出发,以大理白族地区的旅游特色小镇---喜洲古镇为研究空间载体,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扣云南及喜洲古镇的旅游与民族文化地域特征,设计构建调查问卷体系,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IPA模型分析等为主的方法体系,分析喜洲古镇的民族文化特征,评价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应用及其游客体验,探讨喜洲古镇民族文化运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区域实践案例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简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指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并阐明相关概念及理论。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主要梳理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理论研究,阐明特色小镇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为大理喜洲古镇的环境和民族文化特征及保护现状。在分析喜洲古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基础上,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角度梳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类型,探究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特征价值及保护现状。第四章为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用特征。从物质文化应用和非物质文化应用两个角度,围绕喜洲古镇建筑景观、街道格局、宗教建筑等物质文化的应用情况及在民居开发使用中,居民日常生活中、节日活动中非物质文化的展现等方面探究喜洲古镇的民族文化应用特征。第五章为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游客体验特征。紧扣云南及喜洲古镇的旅游与民族文化地域特征,设计构建调查问卷系,运用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IPA模型分析等为主的方法,评价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游客体验特征。第六章为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在探究喜洲古镇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应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主要研究结论,指出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领域。通过分析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用特征及民族文化游客体验,发现喜洲古镇存在村貌街道保护力度不足;音乐文化传承力度不够;节日文化宣传力度欠佳;商帮文化展示内容不全;教育文化宣传力度较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充分发扬‘显性’文化,提升古镇知名度;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多方传承音乐景点;加强宣传‘隐性’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警惕民族文化资源陷阱”四个方面提出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用建议,为云南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