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并且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进行社会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分析和对现行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出新形势下,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章,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民族地区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的结论。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仍然非常落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受教育程度底,贫困人口比例高;资源丰富,但却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其中也存在一些落后的风俗和观念,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另外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无论从人口角度,地理环境角度,社会文化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来说,都十分落后,都亟需政府的扶持。 第二章,本文对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对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简要回顾。首先,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把握,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同时财政政策通过对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社会总供求的引导性作用,促进了财政各项职能目标的实现,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目标采取的重要手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特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适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优惠政策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努力缩小民族间和地区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差距,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障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减轻民族地区负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具体状况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财政优惠政策也就相对不太适应了。因此本文在前两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对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财政政策做出回顾后,第三章从转移支付政策,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现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现状及其不足。 首先,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转移支付政策和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但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无论是在资金规模、资金结构还是在资金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二是税收返还制度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三是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对民族地区针对性不强;四是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 其次,税收是政府实施调控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各级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各级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的同时,也通过税收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但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财政体制的调整和税收制度上的倾斜,对特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制定了较为优惠的政策,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则仍然采取与其他地区无差别的统一的税收制度,这样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越来越拉大了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从目前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税收政策不能完全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没有按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采取更合理的政策,使得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的来说存在三个问题:税收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度不够;优惠政策缺乏产业导向;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困难,实施效果不显著。 第三,投资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差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集中的西部地区的建设投资资金的力度,使得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国家投资政策的扶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来说,投资依然不足,并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政策没有针对性;社会资本投资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第四章在简要分析发达国家对其欠发达地区采取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现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在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方面,以扶持与激励并重原则,规范、透明原则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为指导思想,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总体规模,在分税制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同时加快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进程,建立有效透明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在税收政策的完善方面,应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同时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和科技导向功能,应考虑对基础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优惠,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从具体对策上来说,首先要加大税收政策的倾斜度,引导产业走向;其次在统一税率的前提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税收优惠,以加快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进程;第三要强化税收征管,配合完善的税制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在投资政策的完善方面,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刺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完善地区投资环境,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从具体对策来说,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结合市场导向下,要着重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投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设施以及一些民用生活设施的建设。引导民间资金投资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逐步调整投资的重点和方式,加强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支持,这样才能培育少数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完善要求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因此在对其完善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如:民族地区经济对政策的依赖,对资金的滥用,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对环境的破坏等。因此,应该做到:坚持激励导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政策监督,强化资金管理。 综上所述,本文在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现行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新形势下,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相对于以往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研究,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考虑得更为全面,提出的对策更具针对性。同时,在对财政政策的具体分析上分为转移支付、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三点一一探讨,更具系统性,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其他文献
铁路运输业关系国计民生,因其公益性和巨大的正外部性,我们不能忽略发展铁路运输和完善制度建设。而铁路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银行进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银行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