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城市化背景下河网水系变化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城市河湖的水环境整治及研究工作,包括污染治理、河岸带建设、水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根据国际水环境保护目标,河网的保护与管理不仅要关注污染控制问题,还要关注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护。河网水系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但是要想真正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摸清要保护对象的本底值,包括河网水系的结构特征、变迁情况以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河网水系属于非市场环境物品,上世纪中叶开始对于此类物品经济价值估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日益增多,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些超越传统市场基础的方法来评估环境物品所带来的福利和所损耗的成本。我国当前对环境物品的评估主要采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但该方法由于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偏差,而被学术界质疑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相对于CVM来说,选择试验模型(Choice Experiment, CE)可以避免CVM造成的偏差,能较好地解决环境物品属性之间的损益比较问题,适于河网水系价值评估研究。但是,目前我国尚未有将CE引入河网水系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在系统梳理CE模型的产生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实例的基础上,对CE模型的方法与原理进行系统阐述。随后,在对河网水系的结构与其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网水系的基本价值构成。最后,本文以上海市朱家角镇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引入CE模型对河网水系的价值评估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分析受访居民对于河网水系价值的认知偏好及其可能的异质性来源,评估受访居民的支付意愿,计算朱家角镇河网水系的价值,分析受访居民零支付意愿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在上海朱家角镇共发放359份问卷,回收322份有效问卷,对问卷结果运用MNL模型与Mixed Logit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当地居民对河网水系及其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普遍意识到了保护河网水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当地居民对水体质量、河岸情况的关注度明显高于河网形态。认知偏好主要来源于每月每户支付费用、家庭总人口、家中有无未满18周岁的子女、受访者年龄和家中有无相关从业者等;(3)在两种模型中各属性的边际支付效应(MWTP)由高到低顺序相同,依次为水体质量、河岸情况、河网形态。水体质量在MNL模型和Mixed Logit模型中的MWTP分别为58.28元每月每户、26.62元每户每月,河岸情况在两个模型中的MWT分别为26.84元每月每户、25.56元每户每月,河网形态在两个模型中的MWT分别为0.49元每月每户、7.39元每户每月。两种模型下,每月每户对于河网水系的总支付效应(TWTP)分别为173.72元和119.13元。(4)无论从模型拟合度、选择偏好异质性及其来源分析还是解释力等方面来看,Mixed Logit模型都优于MNL模型,可知Mixed Logit模型更适合用来分析本次资料。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积极培育公众的河网水系价值观,形成全民河网保护意识;在全面推进河网水系保护工作的原则下,资金投入适当保持梯度性,优先保障水体质量改善的资金需求,适当关注河网结构形态恢复与建设的工作;尝试构建河网水系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调动当地民众保护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