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通过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与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准确性比较,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95例患者共计15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入组进行超微血流成像检查,采用半定量评分系统对斑块内点线状显像效应进行评分并分级,同时将超微血流成像检查结果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157个斑块中,超微血流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检测到的斑块内新生血管发生率分别为52.87%(83/157)和58.59%(92/157);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显像分级结果判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39),两种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分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第二部分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常规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分级进行比较,探讨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入组43例患者共46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微血流成像检查,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成分进行斑块稳定性评价,并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比较各项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常规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表面的连续性、斑块的成分及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增强效应进行诊断。采用常规超声结合SMI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以对易损斑块进行分级诊断,结果发现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75)。结论: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方法,对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依据。第三部分超声结合SMI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目的:采用超声结合SMI新型影像技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服用降脂药物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探讨超声结合SM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纳入的117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他汀治疗组或联合药物治疗组(依折麦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采集患者的基线血脂谱生化数据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等各项超声影像学数据,并与治疗后各指标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谱的变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稳定性变化。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与随访,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TC、TG、LDL-C、hs-CRP、FPG及Hb 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面积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单纯他汀组经用药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由治疗前74.57%下降到66.10%,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4)2=0.235,P=0.066);而联合治疗组用药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由治疗前72.06%下降到39.70%,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9.378,P=0.002)。结论:单纯他汀组与联合用药组都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生化水平。在降脂水平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方面,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独用药。两组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安全性。颈动脉超声结合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影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