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HLD),又称Wilson病[1],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患病后期极易发生肝硬化。WD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时,腹水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严重影响WD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我们旨在通过这个项目对WD肝硬化腹水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观察WD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讨论WD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通过这些指标来帮助中医辨证的客观判断,为进一步合理中医药治疗WD肝硬化腹水而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收治的106例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并经彩超证实存在腹水的WD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历按临床症状进行西医临床分型,并运用中医理论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其行生化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铜生化、凝血四项等)、超声影像学检查,记录入院初期的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并应用Child-Pugh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再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总结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将一般资料、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腹部B超检查指标、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与中医证型做交叉分析,探讨这些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内在联系。结果1.106例患者在性别组成方面,男性55例(51.89%),女性51例(48.11%),男女比例为1.08:1,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分布方面,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51岁,平均年龄18.23士4.01岁。从年龄分布方面看,WD肝硬化腹水的常见出现时间为14-19岁之间。2.106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湿热内蕴型最多,占47.17%,其次为肝肾亏虚,占26.42%,再次为肝肾阴虚(15.09%)、气血两亏(11.32%)。3.106例患者在湿热蕴结证、肝肾亏虚证、气血两亏证和肝肾阴虚证的四个中医证型间的西医临床分型分布频率大致相似,西医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4.106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前10位依次为:腹胀、纳呆、下肢水肿、身目黄染、乏力、尿少、小便黄赤、便溏便秘、齿衄鼻衄、恶心呕吐。WD肝硬化腹水症状体征表现多样,且分布于全身,同时又以腹部、消化系统症状为主。5.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铜生化指标均值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均值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指标均值之间比较:在肌酐均值上,肝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两亏型>湿热内蕴型。肝肾阴虚、肝肾亏虚型与湿热内蕴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尿素氮均值上,按肝肾亏虚型>气血两亏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酸均值上,按气血两亏>肝肾亏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型递减,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之间比较:106例WD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型中:在ALB均值上,肝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两亏型>湿热内蕴型,肝肾阴虚、肝肾亏虚型与湿热内蕴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与气血两亏型比较有差异(P<0.05)。在TBA均值上,湿热内蕴型>气血两亏型>肝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与湿热内蕴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CHE均值上,按湿热内蕴型>肝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肝肾阴虚、肝肾亏虚型与湿热内蕴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与气血两亏型比较有差异(P<0.05)。在DBIL均值上,按肝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湿热内蕴型,肝肾阴虚、肝肾亏虚型与湿热内蕴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IBIL均值上,肝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湿热内蕴型,肝肾亏虚型与湿热内蕴型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在AST均值上,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肝肾亏虚型<湿热内蕴型,肝肾亏虚型与湿热内蕴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LT均值上,湿热内蕴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两亏型>肝肾阴虚型,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9.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指标之间比较:106例WD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型中:在HGB均值上,肝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亏型。肝肾亏虚、肝肾阴虚型与湿热内蕴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均值上,肝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亏型,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PLT均值上,肝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两亏型>湿热内蕴型,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0.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凝血指标之间比较:在PT均值上,肝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湿热内蕴型,肝肾亏虚、肝肾阴虚型与湿热内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IB值上,肝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两亏型<湿热内蕴型。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11.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腹水分度、门静脉直径均值之间比较:少量腹水为67例(63.2%),中量腹水19例(17.9%),大量腹水20例(18.9%)。湿热内蕴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亏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腹水程度均以大量为主。各中医证型组间门脉直径均值、腹水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比较:106例患者以A级为主,依次是B级和C级,且在各种证型中都有分布;Child-Pugh分级A级主要分布在肝肾亏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中,且在肝肾亏虚证中所占比例最高;Child-Pugh分级B、C级主要分布在内蕴型、肝肾亏虚证,且均在湿热蕴结证中所占比例最高。随着证型由湿热蕴结证、肝肾亏虚、气血两亏向肝肾阴虚证推移,其Child-Pugh分级B、C级所占比例逐渐减少,A级所占比例逐渐增加。13.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并发症之间比较:湿热内蕴型的电解质紊乱、自发性腹膜炎、腹壁疝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肾亏虚、湿热内蕴型的低蛋白血症明显高于其它证型,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D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检测指标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胆碱脂酶、谷草转氨酶、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初步说明了WD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量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随着WD肝硬化腹水证型的不同,Child-Pugh分级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与WD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基本相符。WD肝硬化腹水患者早期以湿热内蕴、肝肾亏虚型为主,肝硬化晚期以气血两亏、肝肾阴虚型为主,随着证型的演化,并发症出现频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