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邵洵美是一个寂寂无名的人。1990年代以后,有学者将他作为颓废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进行讨论。解志熙认为他有过“唯美一颓废”主义文学方面的实践,并生活在“五四”运动落潮知识分子信仰崩溃的时期,便自然是一个“唯美-颓废”主义诗人。李欧梵则在“现代性”的谱系里解释他,认为他是生活在摩登上海的颓废诗人,但李因将西方现代性过于简单地移植到中国历史语境,而无法对邵洵美展开有效的讨论。这两种理解都掩盖了邵洵美或上海都市“现代性”问题的丰富面向。本文尝试还原邵洵美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复杂面貌。找出邵洵美最为本质的生活方式乃是他围绕“出版”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实践。早年,他通过财力轻易展布“出版”平台,于是他的文化实践包括写作、编辑、出版,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上海的都市文化空间为他的这些文化实践提供了舞台,他游走于都市里的“贵族区”、“沙龙”、“书店”等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实践。通过对那些都市文化空间的考察,我们了解了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形态。最终,这些文化实践帮助他确立在上海的主体地位,而上海的都市文化空间也赋予了邵洵美的文化实践独特的形式。而为了更好地理解邵洵美的文化实践与上海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邵洵美与上海更丰富的面向,我们还必须将其具体的文化实践内容放入都市文化空间中考察。通过对邵洵美早年《狮吼》复活号与《金屋月刊》时期的编辑工作、“唯美派”诗歌的创作、《时代画报》编辑理念的研究,我们发现了邵洵美的文艺思想以及文学感受与都市“现代性”与消费主义都有一定的关联,并纠正了某些文学史上对《狮吼》复活号、《金屋月刊》以及邵洵美本人的误解。而我们也顺着他在“杨树浦”的文化实践,看到了上海以及他自己的另一面,从而在殖民现代性的意义上发见了邵洵美与上海的丰富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