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原有的自然水文特性发生改变,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多,热岛效应加剧,城市地表综合径流系数日趋变大,导致地表径流量变大,径流洪峰提前,场地现役雨水管网无法满足雨水排放要求。与此同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常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利用自然手段处理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GI)应运而生,通过在场地上规划GI,将雨水从场地快速排放模式变为利用GI对雨水有效地滞留和蓄存,并在场地需要雨水资源时能够被加以利用。但是我国目前采用的GI规划方法并没有将这些先进的雨水控制技术与场地现状特点统一考虑,利用GI处理场地径流量的规划方案与现役雨水管网处于各自分离状态,缺乏纳入统一系统进行协同规划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场地现状汇水流域划分情况以及雨水管网的布置形式,结合分析场地用地性质变化以及降雨量变化情况,根据雨水管网传统设计模式,进而分析现役雨水管网排放能力的不足以及其溢出量产生的原因,结合场地所需新建GI的种类及其功能,在以场地截留能力提升最大和新建GI建设成本最低为目标下进行GI建设规模设计。运用NSGA-Ⅱ算法求解出GI建设规模效益-成本关系曲线的Pareto前沿面,确定场地所需新建GI的建设规模方案。然后根据溢流量确定各个汇水区域的雨量分配方案,进而将GI建设规模方案进行优化。在分析场地现状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各类GI的平面和竖向特点,结合分析场地现役雨水管网的管道和雨水口的布置情况,从两者共同协作的角度,将场地新建GI与现役雨水管网进行空间协同设计(包括平面协同和竖向协同两个方面),以使新建GI与现役雨水管网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将城市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并再利用的使命。通过例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一部分为研究区域,重新设计了场地所需现役雨水管网的规模,计算出管网溢出量,并在多目标下进行GI建设规模设计,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建设一定规模的GI提升场地截留能力比较经济。根据各个汇水区域雨量分配方案,对新建GI的建设规模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区域汇水区域13的现状建构筑物、道路、绿化以及硬化广场等的布置情况,根据新建各类GI的平面和竖向特性,并结合现役雨水管网的管道和雨水口布置情况,将GI与现役雨水管网在场地上进行空间协同规划,最终实现二者相互配合高效处理场地雨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