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特性及细观结构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r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材料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道路基层建设,具有早期强度高、水稳定性和抗冻性能好等特点。然而随着公路施工工艺的发展,传统的室内重型击实试验与静压成型试验方法已经无法指导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与工程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振动试验方法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本文依托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开展水泥稳定碎石的振动法研究应用,对提高道路基层承载能力,减少路面收缩开裂病害,推广振动试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室内试验方法还是振动法,均是通过观察试件的宏观性能试验来指导混合料设计和实际应用,随着X-Ray CT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不断渗透与应用,挖掘混合料的细观结构信息,探究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联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分别开展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振动试验方法的研究,并通过工业CT扫描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探究了不同成型方法下混合料的细观结构的差异。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压实机理与现场压实特性,确定室内振动试验方法及振动参数;基于逐级填充理论和I法,确定了具有优良嵌挤结构的骨架密实级配;对比分析混合料振动击实与重型击实试验的操作不同与结果差异。同时研究振动成型与静压成型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强度增长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并分析了振动成型混合料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力学性能衰减规律,对混合料的抗冻性能作出评价。其次,采用X-Ray CT对振动试件、静压试件和路面芯样进行扫描,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获取混合料三维空隙率,分析和描述混合料内部空隙分布特征和粗集料的骨架特征。结果表明振动试件的空隙分布特征与路面芯样更为接近,且比较均匀,静压试件均匀程度最差;随着振动时间增长,混合料内部粗集料接触程度提高,粗集料长轴倾角有向小偏角变化趋势,整体排布趋于均匀。最后,通过试验路的铺筑,研究振动法指导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关键环节及控制,并进行相关检测。结果表明:以振动击实试验结果计算基层压实度更为合理,同等条件下振动试件与路面芯样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指标接近,均大于静压试件强度,验证了振动试验方法模拟现场基层材料实际力学性能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其他文献
光催化技术凭借其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渐渐成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与污染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全解水等领域。二氧化钛(TiO2)作为一种半导体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席卷全球、不可抗拒的世界浪潮,政党政治是现代化发展的鲜明标识和主要政治力量。政党是推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现代化的
铬铁矿作为生产不锈钢产品的重要原料,影响着国民生产和经济。我国已探明的铬铁矿储量仅占世界的千分之一,铬铁矿的找矿工作日益紧迫。想要顺利的找到铬铁矿首先要了解铬铁矿的成矿原理,铬铁矿最早被归结为岩浆型矿床,其中蛇绿岩型铬铁矿的形成机制被广大学者认为可以通过熔体-岩石反应模型来解释,但是在野外却观察不到熔体固结的产物。本文认为,大量的地质现象表明,流体在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流体以其
微咸水和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农业生产中淡水资源短缺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微咸水和咸水灌溉带来的盐分胁迫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作物生理生长。为了分析微咸水和咸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生理生长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两年的微咸水和咸水灌溉试验,分析了不同盐分梯度1 g/L、3 g/L、6 g/L、9 g/L、12 g/L灌溉水源膜下滴灌棉花对土壤水分、土壤电导率、土壤pH、土壤水化学、光合速率(Pn)、蒸
衍生自氨基酸的五元环化合物O-内酸酐酯(OCA)开环聚合包括熵驱动脱羧反应,热力学上较丙交酯更容易开环。而且OCA丰富的侧链官能团可以增加PAHA的多样性,改善其物理性能和机械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自身具备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的双重功能,被普遍用于高烈度地区的高层建筑的抗侧力结构体系,是高烈度地区高层住宅、宿舍、酒店等高层结构中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客户端APP营销成为服装企业开展产品推广活动的新手段,APP帮助客户挑选更合适自己的商品,促进消费。随着时代的发展,“定制”的设
在量子假设检验中,我们使用假设检验的办法,来判断对所给密度算子的假设是否为真。通常我们将第一类误差限制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然后使得第二类误差概率达到它的最小值。量
对灰度图像着色是图像处理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图像着色在旧照片修复、文物色彩还原、影视处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原始的着色技术有基于人工着色的局部颜色扩展和基于参考图像的颜色传递两种方法,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人为影响的因素比重过大,使得着色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不能够用于大量的图像着色。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软硬件设备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人们不断考虑将各种机械化、程序化的设备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但是这些碳基能源具有不可再生、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等缺点,为了可持续发展,使得人类必须对于传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