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tory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城市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形态与空间的变化。  本文以苏州市工业用地再城市化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再利用再分配的角度,对苏州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的模式、工业用地转换的方向、动力机制、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两个案例进行论证,提出相关措施建议,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苏州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的模式、体系等。本文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两个部分进行研究。  理论部分本文主要是研究了城市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的相关支撑理论,如韦伯区位论、地租理论、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理论以及土地红利的相关理论等等。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案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归纳出工业用地再开发、再利用的路径以及发展规律模式等。  实证部分分为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用地时空发展特征及工业用地调整研究;第二部分是苏州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的运作模式和转换方向研究;第三部分是苏州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的机制研究,包括推动苏州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和多元利益博弈分析;第四部分是苏州工业用地的案例分析,包括苏州市东环路改造案例和苏州唯亭镇工业改造两个案例;第五部分是苏州工业用地再城市化的发展建议。研究表明,苏州城市工业用地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业用地空间发展在类型,规模,方向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由内而外的圈层式和由分散到集聚的块状布局形态。苏州工业用地再城市化主要受到功能布局、优惠政策、经济因素、规划因素、行政区划调整、生态保护因素、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配套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工业用地三个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开发模式、开发商主导开发模式和工业企业自主更新模式;工业用地主要向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用地、金融用地等方式转变。论文提出了加强政府组织协调,完善工业用地评估、多方面寻找资金筹措途径,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构建多利益方全过程参与机制和完善政策法律法规等措施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扩张,中小城市在日复一日向更高、更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变得面目模糊。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其多元化的城市空间特色在快速城市化的进
浙江是沿海发达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受到土地资源短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此时,由于滩涂资源的丰富和围垦历史的悠久,围垦滩涂、造地筑城成为缓解土
邯郸地区的乡村托幼建筑在节能领域有着很大的潜力。其一,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它有着显著的优势,例如可持续能源的利用。其二,邯郸地区乡村托幼建筑近2000所,实施节能设计的很
论文首先建立从城市的角度研究住区的视角,以“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对西方住区发展历程以及住区相关理论的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其发展脉络
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被公认为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试点城市,苏州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而发挥公共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国外众多国家大兴“社区发展计划”,孕育出“社区规划”,成为城市规划学科分支之一;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也正式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成长起来,因此也产生社
学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和完善的社会条件下,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的投资主体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在市场化的开发过程中,为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维护公共利益,更
学位
随着南宁水城建设的推进,水系网络连通使滨水空间不断增多,滨水空间景观性、宜居性与生态性的实现需要一套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方法来保障;而城市滨水空间的特色塑造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