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日益蓬勃。高校辅导员制度自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辅导员的工作领域也在不断延伸,角色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21世纪初期国家及有关部门连续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标志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辅导员角色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和服务者的身份转变。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主要包括思想引导者、就业指导者、学生管理者、修养楷模者、理论研究者、益友同行者这六个子角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角色实践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角色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角色内容泛化,角色规范不清晰;角色认识不全面,履行职责不充分;角色复杂多重,角色间转换不灵活;职业认可度不高,职业倦怠明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到三个主体,即社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从社会角度来讲,价值观取向多元化、社会对辅导员角色未形成普遍认同这样的情况制约着辅导员的角色实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管理体制不清晰、选聘缺乏市场竞争力、制度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都对辅导员角色实践产生着影响;辅导员自身作为角色实践的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个体职业选择因素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知识能力储备不能满足岗位需要、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着角色实践过程和效果。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角色实践,高校继续推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政策贯彻力度,实现辅导员角色定位合理化;推进制度改革,优化选聘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培训制度;辅导员加强思想炼造,主动学习,逐渐提高自我修养和深化岗位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