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的陨落与“方向”的迷失——试论赵树理“十七年”创作的矛盾性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很短暂的一瞬间,在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视它留给我们的文学价值与理性思考。那时的文学,呈现出政治凌驾于文学之上,文学规范束缚住作家的“手脚”,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文学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理性批判,进而部分作家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真诚和良知。然而赵树理本身所固有的农民性与知识分子人格力量,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种种矛盾与冲突,体现了他在时代政治严格规定范畴与氛围内不失自我的大胆艺术追求和试图冲出人们给他规范的“赵树理模式”的努力、痛苦、挣扎。   赵树理“十七年”创作的矛盾性作为解读那个时代历史真相的信息密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因素,时代语境的遽变和惯常思维的断裂,已经把赵树理挤压在十字路口,其自身身份的尴尬与“东西总部胡同之争”,更折射出赵树理与当时意识形态的格格不入,其艰难的自下而上的生存选择与文学选择赋予了他多重文化视野,并影响制约他一生的文学道路。赵树理在“理想世界”的“喧嚣乌托邦”与沉重的真实世界之间徘徊更使他感到“方向”的迷惑,进而在其作品中折射出对政治的迎合与反对和塑造“新人”的“失语”与“旧人”的“丰满”,所有的这些又迫使我们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民粹主义”日渐风行的社会大环境下,理性精神的落潮与“霸权话语”的兴起加上赵树理本身的“骨子里的农民性”在赵树理身上纠结成一个矛盾体,各种力的撕扯致使“赵树理方向”的迷失。   在痛感赵树理“方向”迷失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其作为一个历史个案或那段历史的“活化石”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是语言学家们基本达成的共识观点。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和掌握与这种目的语有关联的文化背景
一个社会建立的物质形态,总是与心灵精神相关。要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态,就必须了解大多数中国人所在的精神世界。民间信仰正是从精神领域反映着民众的诉求。本文的民间信仰
研究了一种铝合金液氢含量快速检测方法。在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铝合金液氢含量快速测定装置。该装置通过动态改变测氢系统真空室的容积达到快速动态测定熔体氢分压的目的,具
阳谷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阳谷方言是中原官话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董绍克先生在《阳谷方言研究》中曾对阳谷方言词汇做过系统描写,总共记录了3800个方言词。根据笔者调查,董先
微型小说是小说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兴旺繁荣的发展趋势。由于时间是一篇小说得以成立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叙事结构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元素。本文选取20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市区及周边县镇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兰州地区曾经广为流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兰州鼓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处于一种非职业化的发
通过对铝电解中影响铁-炭压降及静态电阻因素的分析,在不改变磷生铁化学成分的前提下,经孕育处理改变磷生铁中碳的形态。通过改变孕育剂中铝含量,对在不同磷生铁化学成分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