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中药材,由于长期掠夺性的滥拔滥采和人为破坏,野生的铁皮石斛资源已濒临灭绝。为更好地弥补和保护野生铁皮石斛资源的不足,满足市场对于铁皮石斛的需求,仿野生铁皮石斛栽培技术是保障其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而气候是影响仿野生栽培技术的重要因子,目前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贵州丰富的水热和光照资源为基础,结合气候相似理论,引入二值模型隶属度模糊函数,采用GIS技术对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其优越的气候资源引种和调整产业结构,遵循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避免盲目引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贵州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文利用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1965~2015的气象资料对贵州省50a间的温度、降水和日照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贵州省不同地理位置选取11个地方采取铁皮石斛鲜样品,并对其有生物量和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借鉴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选取了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温、≥10℃积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9个气候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对11个采样地铁皮石斛的有效成分与当地气象台站9个气候因子做了相关性分析;同时建立铁皮石斛有效成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确定了影响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区划指标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Arc GIS对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50a的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10℃活动积温均表现出明显的年际波动,且都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表现出不断波动下降的趋势。高纬度高海拔的省北部的遵义、铜仁地区及西部的威宁和赫章等地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和≥10℃活动积温相对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低纬度低海拔的黔西南的兴义、册亨和望谟、黔南的罗甸、北部赤水的河谷地带等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年日照时数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年降水量呈现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的分布趋势。(2)铁皮石斛茎的含水率在65.98%左右,叶的平均含水率在67.06%左右,其茎高在12.07~17.83cm之间,基茎粗3.01~5.56mm,其主要要用有效成分是多糖、生物碱和氨基酸等,除贞丰以外,其余10个地方样品的多糖含量均达到了25%,多糖含量和生物碱含量差异显著。铁皮石斛鲜品均含有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含有人体所须的全部氨基酸。其中甲硫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较低,仅占总氨基酸的11.51%,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的含量相对较高,占总氨基酸的37.05%。(3)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与年平均气温、1月份平均气温、1月最低温及≥10℃积温和日照时数均呈负相关,与7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海拔高度、降水量呈正相关。生物碱含量与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温和≥10℃积温均呈正相关,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均呈负相关。总氨基酸含量与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7月最高温、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均呈负相关。茎高与1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性正相关,与7月最高气温、经度、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基茎粗与7月平均温、7月最高温、经度、纬度呈显著性负相关,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性正相关。(4)本文以≥10℃积温、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9个气候因子作为铁皮石斛区划的指标,其指标权重分别为0.17、0.16、0.18、0.16、0.19、0.03、0.05、0.04、0.12。贵州省最适宜发展铁皮石斛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省的南部地区及北部地区的个别县市。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省的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一些县市。基本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省的中部和东部。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省的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