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于婴儿的肛门直肠疾病,其最佳治疗方式存在争议。门诊行脓肿切开作为传统治疗方式应用广泛,但部分患儿在门诊定期清创换药后仍然迁徙不愈,甚至进展为肛瘘,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给患儿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近年开始有学者提出保守治疗相对于切开引流可能是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相关研究病例较少,缺乏进一步的数据支持。本次回顾性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对1岁以内婴儿肛周脓肿首次发病采用保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同时探究婴儿肛周脓肿的发病率、治疗方式选择、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概率与月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数据来自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门诊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期间确诊为肛周脓肿的婴儿的医疗记录及电话随访。参与研究的患儿按照不同月龄分组,比较婴儿肛周脓肿的发病率、治疗方式选择、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概率与月龄的相关性;同时根据采取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和切开引流组,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预后。评估两种治疗手段预后的标准包括两方面:1.首次病程(随访时间内未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患儿病例);2.是否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研究中记录患儿性别,年龄(≤1岁),治疗方式、复发状态(包括是否进展为肛瘘),是否伴随发热及其他全身性症状,是否疼痛难以耐受及是否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等数据信息,并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最终共有90名患儿入选到研究当中,所有患儿均为男性。患儿于我院就诊时发病时长中位数为8天(范围:2,28),发病年龄中位数为75天(范围:15,365),研究中病例的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51天(范围:270,395)。1.比较发病率,治疗方式选择,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概率与患儿发病月龄的相关性:按照月龄分组:患儿0-3月龄病例数为51(56.7%)例;4-6月龄病例数为:17(18.9%)例;7-9月龄病例数为12(13.3%)例;10-12月龄病例数为10(11.1%)例。研究中患儿首次发病月龄主要集中于0-3个月,并且随月龄增加发病率逐渐下降。再次按月龄分为两组:0-3月龄组与4-12月龄组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病例选择保守治疗和切开引流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两组病例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4)。本次研究医师对患儿治疗方式的选择与患儿发病月龄无明显相关性,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概率与患儿发病月龄也无明显相关性。2.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按照采取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保守治疗组和切开引流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患儿为42(46.7%)名,采用切开引流治疗的患儿为48(53.3%)名。保守治疗组中,有9(21.4%)名患儿诊疗过程中或预后发生了复发或进展为肛瘘,比率低于切开引流组(41.7%20/48 P=0.045)。比较两组的首次病程时将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病例数据排除,保守治疗组患儿首次病程中位数为31天(范围:3,55),切开引流组患儿首次病程中位数为24天(范围:7,51),最终选择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患儿首次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保守治疗婴儿肛周脓肿较切开引流可以明显降低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概率。虽然除外随访时间内复发或进展为肛瘘的患儿病例后,两种治疗方式在首次病程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患儿家属可遵循医嘱自行完成保守治疗的处置过程,避免脓肿切开以后在门诊多次换药,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以及家属的经济和时间负担。总体来看,保守治疗婴儿肛周脓肿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