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2+激活硅酸盐红色磷光材料的制备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长余辉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此类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机理,对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硅酸盐基质(Ca0.2Zn0.9Mg0.9Si2O6)中Mg2+离子的含量与掺入的发光离子Mn2+的浓度分别改变时,样品发光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了Mn2+在材料中的占位对发光性质的影响。实验中采用的是溶胶-凝胶法,先制备出材料的干凝胶前驱物,再将其在还原氛围中高温烧结得到所需样品。在研究Mg2+离子含量对Mn2+发光影响时,基质材料中仅掺入Mn2+;在研究Mn2+浓度对其自身发光性质的影响时,基质材料中除了掺入Mn2+外,还同时掺入稀土离子Eu2+和Dy3+,作为敏化剂和陷阱中心。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基质骨架结构中Mg2+的减少,Mn2+的650nm发光峰相对强度增加,而且磷光寿命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材料制备过程中Zn2+的流失得到补偿所致。在改变材料中Mn2+掺杂浓度的实验中,发现随着浓度逐渐增加,相对于Eu2+发光峰的强度,Mn2+的橙光强度减小,红光强度增大。实验结果显示Mn2+浓度的改变对红色磷光的寿命影响不大,仅是对应于M2位点的橙色磷光的寿命先增大后减小,Mn2+的浓度为3.5%时,橙色磷光持续的时间最长。
其他文献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片卷曲而成的非常细小的管状结构,直接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测量其热力学性能很困难甚至不太可能。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内纳米线结构扭
在高能物理领域,HBT效应(强度干涉学)被广泛地用来间接探测高温高密粒子源的时空尺度和提取动力学信息。人们发现,在不同加速器上所进行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实验中,HBT半径普遍会随
铁电材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功能材料,在铁电随机存储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铁电钙钛矿结构材料在非挥发性铁电薄膜存储器,微电子机械系统以及可调微波器件等领域具有许多重要应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本论文采用基于壳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研究了简单钙钛矿结构铁电体BaTiO_3 (BTO)中的辐射位移效应以及铋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体Bi_4Ti_3O_(12) (BIT)的高压相变
磁性原子如Mn、Fe、Co掺杂在半导体内,会改变半导体的性质,使原来不具有磁性的半导体具有磁性,这类半导体叫做稀磁半导体,其中掺杂的磁性原子叫做磁性杂质。砷化镓材料作为一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