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ADC)的测量,研究小年龄段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与社会交流障碍相关的脑白质纤维微结构特点,探讨ASD脑白质微结构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材料与方法: ASD组16例,年龄1.5岁~5.6岁,平均(3.21.4)岁,男14例,女2例;对照组10例,年龄1.5~5.7岁,平均(3.41.4)岁,男7例,女3例。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TI序列成像,在全盲状态下采用机器自带的后处理FuncTool软件进行DTI分析,得到FA图、ADC图和颜色编码图。按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出的白质纤维束示踪图集定位纤维束,选择与ASD交流障碍相关的纤维束作为感兴趣区(ROI),包括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双侧扣带束、双侧钩束、双侧下额枕束、双侧下纵束。每个区域画制2-3个ROI,每个ROI面积35mm2~45mm2,求得平均FA、ADC。ASD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FA及ADC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AS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FA、ADC与年龄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SD胼胝体压部(P=0.030)及右侧扣带束(P=0.037)FA较正常对照组的FA显著增高,胼胝体压部(P=0.015)及左侧扣带束ADC(P=0.026)较正常对照组的ADC显著减少。ASD组及对照组大部分白质纤维束FA随年龄的升高而增加,ADC随年龄的递增而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D组FA值(ADC值)随年龄升高(降低)的幅度在部分脑区较低,而在部分脑区较高。结论:(1)DTI能够准确定位并评估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是研究ASD神经解剖基础的理想手段。(2)小年龄段ASD白质纤维束的FA较正常对照组高,ADC较正常对照组低,推测ASD早期部分脑区可能存在过度髓鞘化现象。(3)小年龄段ASD大部分脑区FA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仅少数脑区FA值随年龄增长的幅度低于对照组,提示ASD不同脑区白质纤维髓鞘化异常的出现并不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