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房型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治疗有晶体眼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来源 :贵阳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ghh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和评价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ICP)植入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接受ICP或ICL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各100例的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角度的检查,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数据用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ICP组、ICL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屈光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眼压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眼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ICL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屈光度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前房角度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L组前房角度术后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ICP组主要并发症:本组所有患者均植入人工晶体。其中ICP组14只眼术后4小时内出现高眼压(>21 mm Hg),最高37 mm Hg。经降眼压对症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主要原因是粘弹剂残留。29只眼术后1年在人工晶体夹持虹膜处发生虹膜不同程度萎缩,22只眼出现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着,6例患者术后半年至1年因眼外伤发生人工晶体夹持襻掉下,又再次手术复位。未见切口闭合不良、白内障、眼底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ICL组患者均植入人工晶体,17只眼术后4小时内出现高眼压(>21 mm Hg),最高35 mm Hg。经降眼压对症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主要原因是粘弹剂残留和瞳孔阻滞。术后患者进行房角度数测量,均不同程度出现房角变小,原因是由于植入的晶体导致,但未出现眼压升高现象(>21mmHg、0,无白内障发生,未见角膜透明度和眼底的改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未出现瞳孔变形情况。  结论:  ICP或ICL植入术均能有效矫正高度近视眼,可较准确预测和控制手术后术眼的屈光度数,无屈光回退现象。是有效的眼内屈光手术,补充了角膜屈光手术的不足。目前就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而言,ICL优于ICP。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剂量罗库溴铵在小儿短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中的效果,探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单次使用罗库溴铵的合适剂量。  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股沟及会阴部短小手术患儿40例
目的:  探索基于母体血浆目标区域测序、单体型分析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不同临床分级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1,3)-β-D-葡聚糖(BG)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