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生活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的动荡年代,他一生坚持创作长达数十年,发表了十多部长篇小说、上百篇短篇小说、近三十个剧本,及大量的游记、随笔和文学评论。毛姆是英国文坛上颇有争议的一个作家。一方面,他一生获得过诸多荣誉,他的作品也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另一方面,虽负盛名,文学界对他的评价与定位却是一个优秀的二流作家,而并未把他作为一个严肃作家来看待。文学评论界对毛姆作品的冷淡态度与各阶层读者对毛姆作品的热烈反应之间形成了奇怪的反差,这一不平衡现象称为“毛姆问题”。本文认为,纵然“毛姆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毛姆作品具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和价值。《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理想,抛妻弃子,放弃了旁人眼中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在小说中,毛姆塑造了许多性格复杂、关系矛盾的人物。特别通过主人翁思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位怪才,他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人类与社会、生存与死亡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小说问世以后,便迅速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目光。各国的研究者们从高更原型、人物精神分析、人物非理性特征、寻找真我的主题等多个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阐释,极大地深化了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但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二元对立现象这一研究方面还存在阐释空间,值得进一步分析探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在二十世纪层出不穷的文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分析《月亮与六便士》,抛弃传统文学批评在文学以外寻找解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如研究毛姆自身的生活经历,原型人物高更的生平等,力求把解读重心转移到作品本身,通过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找出作品构成的普遍规律和深层意义。本文主要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入手对《月亮与六便士》的二元对立现象进行分析,从作品中总结归纳出一个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二项对立,再把这些对立组合起来,发掘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而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本文可分为导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作家毛姆生平及其作品《月亮与六便士》相关内容,回顾作者和其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可借鉴的部分和有欠缺的问题,给本文写作提供一些依据和研究意见。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结构主义理论,回顾结构主义理论的含义和发展以及二元对立的概念和特征,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人物塑造中的二元对立。首先分析人物外表与内心个性的对立,主要通过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外表纯真但内心虚伪,思特里克兰德外表平庸却深藏才华,戴尔克施特略夫外表滑稽但内心善良等对立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次分析崇高精神和卑劣道德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善良和自私,思特里克兰德对他人冷漠无情和理想的忠贞热爱等对立,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再次分析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比如思特里克兰德一生中三个女人的对立关系,施特略夫夫妇之间的对立关系、阿伯拉罕医生和卡尔米凯尔医生的对立关系等,体现出不同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选择。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分析,能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进一步了解,为之后的深层意义解读奠定基础。第三章分析主题表现中的二元对立,包括男性与女性、物质与精神、人类与社会和生存与死亡四组对立。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世俗价值,而忽略精神世界,人的自由发展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碍,女性自身也缺乏精神独立,造就一定悲剧的产生,生存有时候比死亡更加可怕,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小说中人物生存和追求自我道路上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选择背后的体现不同对立主题,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小说中蕴含的对立性。第四章分析二元对立背后的深层意义。首先分析反抗并逃离二元对立的现状,主要总结了思特里克兰德由对自己生活现状不满,到反抗,到出走形成的一种模式,展现他辗转各地,追求艺术理想的经历,解读其反抗压抑的困境、摆脱创作迷茫、走向艺术的成熟的同时,逐步挣开社会、物质和形体给予他的缚束的全过程。然后,探讨追求自由的主题,分析束缚自由的原因和实现自由的途径。结论部分综述全文,总结毛姆通过二元对立反映出来追求自由的深层意义,进而指出作品的现实意义。《月亮与六便士》不仅能为身处迷茫中的人们指明人生方向,还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自身进行反思,从而坚持自我并努力追求梦想和更美好的生活,所以这本小说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