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的应用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目前对其的应用已成为国际趋势。公允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基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大,公允价值自身的特性能较好的满足投资者对瞬间变化的信息的需求。尽管金融危机对它产生负面影响,但各国并未停止对它的使用。
为了与国际准则相趋同,我国在2006年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为透明、真实,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引入公允价值后,是否真的起到了提高信息质量,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的作用呢?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前后,公允价值对决策的影响是否发生变化?我国投资者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是否会利用公允价值信息?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论文首先回顾了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相关的理论基础,对比金融危机前后准则的变化;然后阐述了决策的过程,并分析公允价值与投资者决策的关系;采用Ohlson价格模型检验公允价值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并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公允价值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对比在发布变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公告前后公司股价的变动,进一步检验公允价值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盈利企业中,股价与公允价值变动呈同向变动关系,投资者会将公允价值作为决策依据之一。第二,在亏损企业中,投资者很可能看出企业有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所以在这类企业中,公允价值对投资者决策没有显著影响。第三,在金融危机前后,总体上看,2007年和2008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均对投资决策有显著影响,但是2007年的影响更为明显。第四,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的案例表明,在发布公允价值公告的前一天和公告当天股价变动较为明显,公允价值相关的公告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并引导其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检验了公允价值的运用效果,分析其是否起到了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的目的,以及是如何影响投资决策的。通过对公允价值实际应用效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准则制定部门提供完善相关准则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