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我国教育部的重视下,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强。而作为河南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无疑是构成中原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明证。然而,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些散落于民间的珍贵遗产同样也受到地域和时代的限制,正处在不断消亡的边缘。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最行之有效且广泛的方式莫过于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学校也是民间美术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初中时期的学生在心智上和认知上都逐渐趋于成熟,但其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十分显著的。这无疑为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走进初中课程并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它对于丰富初中美术教学资源,以及响应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河南民间泥塑艺术与初中美术教学上,并撷取河南民间泥塑中最为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河南民间泥塑艺术价值与初中美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在文献资料梳理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初中学生与教师对于河南民间泥塑的认识、及其融入初中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和期望值,并借助相关教育学理论知识初步制定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具体策略,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