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是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蕴含重要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在维持沿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环境健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滨海湿地处生态"边缘效应"地带,其存在受到陆地、海洋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环境条件极易因外部因素作用而改变,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区域。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强度不断增大,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滨海湿地退化现象严重。因此开展对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研究,对于滨海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获取高精度的动态监测数据,揭示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定量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是滨海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选取福建省泉州湾为研究区,以1995、2005和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进行信息提取,进而运用转移矩阵对地物类型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泉州湾滨海湿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如下:(1)对1995~2015年泉州湾各湿地类型面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湿地总面积呈现持续性减少趋势。其中,1995~2005年减少了 49.28 km2;2005~2015年减少了 29.69 km2。2003年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对湿地面积减少起到一定缓解作用。(2)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泉州湾滨海湿地1995~2015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泉州湾人工湿地中转入转出比最高的类型是水田,天然湿地中动态变化率较高的是红树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斑块蔓延度指数增加,整体景观格局多样性程度降低。(3)通过对研究区1995、2005和2015年的各类湿地质心变化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近二十年各类型湿地的质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其中,人工湿地由于强烈的人为干扰其质心偏移程度高于天然湿地,偏移方向较天然湿地更加复杂,无明显规律;天然湿地中红树林和草本沼泽质心偏移方向相对一致,均向洛阳江北岸方向偏移,偏移呈现规律性。(4)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自然驱动力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和外来物种入侵等;人为驱动力因素包括人口压力、湿地保护、经济因素等。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同时作用于泉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人为驱动力是其变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