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ICC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各大型医院逐步开展的一种新型静脉给药方式,其痛苦小、创伤小、对血管内膜损伤小的置管方式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PICC虽然有很多优点,但PICC置管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颈外静脉PICC是近年来在上肢静脉PIC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置管通路,目前临床对于颈外静脉PICC血栓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对471人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性,置管成功率和置管时间,以及患者满意程度,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PICC导管调查,对比上肢静脉置管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性,置管成功率和置管时间,以及患者满意程度,探讨PICC置管的最佳途径,以期为临床颈外静脉PICC置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行颈外静脉PICC置管和上肢静脉PICC置管患者,凡符合入选标准的均纳入研究对象,按置管路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为颈外静脉置管,共226人;对照组为上肢静脉置管患者,共245人,两组患者均为肿瘤行静脉化疗患者。从置管开始随访1个月,纪录患者置管情况、血栓发生情况,及调查病人满意程度,对两组研究对象行彩色超声检查PICC导管是否有血栓,两组PICC置管操作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并经过正规培训的护士进行。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及穿刺部位舒适度情况。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版本统计软件。研究结果:两组置管患者在总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及患者满意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对两组的PICC置管患者进行比较,对颈外静脉置管进行分析,纪录其颈外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发现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血栓发生率低,穿刺时间短,提高患者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