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孤养大鼠上矢状窦方法,观察大鼠行为学的表现和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检测大鼠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及血浆中5-羟色胺(5-HT)的含量,初步探讨5-HT在偏头痛与抑郁共病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1、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12),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安放电极后,实验组给予连续21天反复电刺激硬脑膜(电流1-2.5mA、频率20Hz、正弦波,脉冲宽度250μs,持续15分钟/次,1次/天),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观察实验组大鼠过度理毛、甩头和扭头三种头痛相关行为学的变化。两组大鼠均采用分笼孤养。2、电刺激21天后通过液体消耗实验、旷场实验等方法对大鼠进行抑郁行为评价,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大鼠双侧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及血浆5-HT的含量。结果1、电刺激21天后,实验组大鼠较第1天电刺激时的过度理毛、甩头和扭头次数增多(p<0.01, p<0.05, p<0.05)。2、电刺激21天后,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减慢(p<0.01);液体消耗试验中糖水消耗量和蔗糖偏嗜度均明显下降(p<0.01,p<0.01),而纯水消耗量显著升高(p<0.01);旷场实验中的水平穿越格子数、站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p<0.01)。3、电刺激21天后,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实验组大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寻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空间搜索实验中,实验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平台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1,p<0.01),总路程和目标象限游泳距离均缩短(p<0.01,p<0.01)。4、电刺激21天后,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实验组大鼠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和血浆5-HT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 p<0.01, p<0.01, p<0.01)。结论1、反复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大鼠可出现过度理毛、甩头和扭头三种头痛相关行为学表现。这种方法可用于建立慢性血管源性头痛(如偏头痛)的动物模型。2、反复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21天后大鼠出现典型抑郁行为学表现,提示慢性血管源性头痛模型可以诱发抑郁。3、反复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21天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4、5-羟色胺水平在大鼠血浆、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的下降,参与偏头痛和抑郁症共病的发病,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