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作为文化的基本因素和社会形貌的展示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仪式研究理论。其中,扬·阿斯曼认为,仪式作为储存、传播文化记忆的一种媒介,对集体同一性的构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克里斯托夫·武尔夫从仪式参与者的表演即其身体演示的角度观察仪式。他认为,集体在仪式的演示过程中控制了参与者的身体,并以此将文化记忆刻进他们的身体,从而保证了他们对集体同一性的接受和认同。目前,仪式研究已渗透到历史人类学以及文化学记忆等各领域,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从仪式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和理解。海因里希·海涅1840出版的残篇《巴哈拉赫的拉比》被视为研究海涅与犹太教关系的重要材料。而仪式对于整个文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总是处于一定的仪式中,但参与仪式的方式和态度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以“仪式”作为文本研究的出发点,试图通过对小说三个章节仪式演示的分析,展示“仪式”对于文本在内容以及结构上的重大意义分析发现,在该小说三个章节中,作者将仪式分别置于三个不同的场景和空间:拉比的家、犹太教的会堂和犹太隔离区的街道;其间,集体成员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以及身体演示行为体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表达自己的集体认同感。第一章的仪式氛围是虔诚和神圣的。通过仪式参与者的统一和重复的动作,一个和谐的集体和同一体被建立起来。包括拉比在内的犹太成员都十分认同自己与犹太民族的关系,并通过这个仪式加强了自己作为犹太人的归属感和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第二章,通过叙事情景的转换以及犹太成员参与仪式的态度可以看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疏远,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有所下降。第三章,随着改宗的以撒的出现,个人与集体的距离进一步加大。由此,笔者认为:作者在对仪式演示的描写中,展示了个人与集体、犹太人与犹太教之间出现的不断距离化和陌生化的趋势。而这种距离化和陌生化趋势让人联想起海涅本人与犹太教的关系。因此,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说中所展现的犹太认同感问题是否与海涅与犹太教的关系有关联的问题,进而从小说的创作过程以及小说中三个章节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叙事风格出发,探寻小说创作期间海涅与犹太教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对该小说表现的犹太人与犹太教之间距离化与陌生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文本中展示的犹太人与犹太教之间出现的不断地距离化和陌生化的这一趋势是必然的,它与海涅本人与犹太教日益距离化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