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富含有VEGF、TGF-β、EGF等多种细胞因子,对溃疡创面具有促愈作用。临床上通常采用外敷或者局部注射的方式使用,但是PRP中细胞因子局部使用后,生长因子不能长效作用,只能短时间对创面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壳聚糖材料由于其具有多孔吸附性能,可以将药物吸附于其类似于海绵的微孔中,然后长时间、持续释放药物活性成分,增强药物的促愈合功效,且壳聚糖也有一定程度的促愈作用,因此其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蜂胶是我们课题组长期的研究方向,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抗氧化作用,对创面愈合的有效促进作用也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肯定。国外有将蜂胶与壳聚糖联合构建复合材料,应用于临床与基础研究并取得良好疗效的研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制备壳聚糖蜂胶复合物,然后采用壳聚糖蜂胶复合物吸附PRP制备复合材料,利用壳聚糖多孔吸附特性有效协调PRP促愈功效及蜂胶的抗炎促愈功效。通过建立新西兰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观察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探讨其对创面的促愈调控机制。目的:制备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检测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对PRP中细胞因子缓释功效,以及其对新西兰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上皮爬行、肉芽组织中胶原沉积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制备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可能性及促愈调控机制。方法:1、将蜂胶50%醇提取液(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人员提供)与壳聚糖材料融合后,经过干燥仪干燥,形成壳聚糖蜂胶复合材料。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其微观结构。2、进行血小板计数,对PRP提取效果进行评估;采用ELISA技术检测提取PRP初期与PRP经过与复合材料融合、低温保存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有无差异。3、建立新西兰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d=1.5cm,共12只,96个溃疡创面。依次分为对照组、壳聚糖蜂胶组、PRP组、壳聚糖蜂胶PRP组。在皮肤缺损模型建立后分组干预,在第3、6、9、12天收集创面标本,并将标本采用10%甲醛固定保存用于病理染色。4、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对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愈合率、创面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爬行等的影响。5、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对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生成与沉积的影响。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壳聚糖蜂胶复合材料对创面愈合过程中新血管的生成的影响。结果:1、壳聚糖蜂胶复合材料具有蜂窝状多孔立体网状结构,可有效吸附药物进入其微孔中。2、新西兰兔全血中血小板浓度为(261.4±27.0×109/L),PRP提取后血小板计数为(1251.0±95.8×109/L),提取倍数为(4.82±0.53)倍;新鲜提取的PRP与复合材料复合后冻存1周复融后的PRP中VEGF含量,发现分别为:(976±175pg/m L)、(863+193pg/m L),即两组PRP中VEGF含量差别并不明显3、第3天各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6、9天创面愈合率为壳聚糖蜂胶PRP组>PRP组>壳聚糖蜂胶组>对照组,其中三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RP组与壳聚糖蜂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2天,创面愈合率依次为壳聚糖蜂胶PRP组>PRP组>壳聚糖蜂胶组>对照组,其中壳聚糖蜂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PRP组、壳聚糖蜂胶PRP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4、HE染色中可见第3天对照组与PRP组创面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最重,壳聚糖蜂胶组与壳聚糖蜂胶PRP组组织水肿较轻,炎症细胞数最少。第12天各组创面炎症细胞无明显差异,壳聚糖蜂胶PRP组与PRP组创面基本由新生上皮覆盖。(Figure 5)。第3天创面上皮爬行距离比较依次为:PRP组>壳聚糖蜂胶PRP组>壳聚糖蜂胶组>对照组。第6天依次为:壳聚糖蜂胶PRP组>PRP组>壳聚糖蜂胶组>对照组。5、第3天,壳聚糖蜂胶PRP组胶原纤维明显多于对照组。第6天壳聚糖蜂胶PRP组与PRP组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多于壳聚糖蜂胶组与对照组。第9天含量以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组最多。6、第3、6天创面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目比较依次为: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组>PRP组>壳聚糖蜂胶组>对照组,第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壳聚糖蜂胶复合材料具有多孔吸附性能,可吸附并缓释药物活性成分。2、PRP经过与壳聚糖蜂胶复合材料融合、冻存后VEGF含量减少并不明显。3、壳聚糖蜂胶PRP复合材料(sustained-release PRP)可促进兔创面愈合,可能与复合材料可发挥蜂胶抗菌作用及PRP的促上皮爬行、促胶原生成及促进血管生成的功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