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核糖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其最主要的生产方法是微生物发酵法。针对国内外D-核糖发酵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评价诱变效果的新指标,并确定了最适诱变剂量;研究了初始碳氮源浓度和各操作条件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摇瓶和发酵罐中的补料工艺;最后建立了D-核糖补料分批发酵的动力学模型。 1.D-核糖生产菌的紫外诱变表征及工艺。确定合适的诱变剂量是D-核糖生产菌紫外诱变育种的一个重要原则,用传统的评价指标无法确定最适诱变剂量。提出新的评价指标——平均正突变幅度,给出了其定义及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D-核糖生产菌的紫外诱变中,得到在15W紫外灯、距离25cm条件下不同照射时间时的平均正突变幅度,并结合致死率曲线确定20s为最佳紫外照射时间。 2.初始碳氮源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摇瓶补料工艺。研究了初糖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并确定了较为适宜的初糖浓度。针对底物抑制现象,研究了补糖工艺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确定发酵24h后补加50g/L的葡萄糖为较优的补糖工艺,在此工艺条件下D-核糖产量可提高48.3%。研究了氮源和初始氮源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摇瓶中补加氮源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较优的补加氮源的工艺为:发酵60h后补加3g/L的硫酸铵,在此工艺条件下D-核糖产量可提高8.2%。 3.操作条件对发酵罐中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操作条件对发酵罐中D-核糖发酵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温度、pH、搅拌转速和溶氧下的菌体生长、葡萄糖消耗和D-核糖生成曲线,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对D-核糖发酵影响最大。综合考虑D-核糖产量、转化率和生产强度,确定了较优的操作条件为:通气量0.082m3/h,罐压0.02MPa,培养温度36℃,不控制pH,搅拌转速700r/min。在此条件下,D-核糖产量、转化率和生产强度分别为47.89g/L、0.3193g/g和0.8869 g·L-1·h-1。 4.发酵罐中D-核糖的补料分批发酵。研究了补料时间、补料成分、结合两段控制的补料和补料方式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确定了D-核糖补料分批发酵的较优工艺条件为:通气量0.082m3/h,罐压0.02MPa,培养温度36℃,发酵25h前搅拌转速为900r/min,25h后搅拌转速为700r/min,采用间歇递减流加方式,发酵到30h,开始每隔5h流加浓度为800g/L的葡萄糖补料液,共流加3次,每次分别为50mL、40mL和30mL。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时间为50h,最终D-核糖产量、残糖浓度、转化率和生产强度分别为61.97g/L、33g/L、0.3146g/g和1.239 g·L-1·h-1。 5.D-核糖补料分批发酵的动力学。建立了D-核糖补料分批发酵的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发酵过程。模型分析表明,发酵15h以前是菌体大量积累的阶段,葡萄糖的消耗主要用于菌体生长;发酵15h以后是D-核糖大量生成的阶段,葡萄糖的消耗主要用于D-核糖生成。产物生成与菌体生长呈部分偶联关系,但偶联程度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