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残疾人与老年人等典型障碍群体在总人口中占比近1/4,大量城市公共空间亟需进行人口适应性的更新改造。而自2017年起,国家积极促进融合教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需积极招收障碍考生并进行必要的环境改造,但传统的高校校园环境难以满足障碍者的基本需求,其更新改造亟需理论指导。同时,大学校园具有环境育人的作用,可在未来一代无声传播包容性的理念;高校校园功能复杂,被称为微缩城市,在其中探讨包容性更新规划,有利于进一步推广。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与包容性设计相关的概念、理论、法律法规、设计导则等,归纳分析各类群体的生理机能、行为尺度与心理需求,结合优秀案例分析,以及实地调研、采访座谈、伴随式研究等方法,建构我国校园景观的包容性更新改造的体系与方法,意图从深化认知、指导实践两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论文以高等院校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界定各类障碍者,分析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系统、空间类型与各类群体需求,继而剖析包容性更新改造的特殊性,归纳出基本项目特征。研究认为仅满足我国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局部改造往往无法形成完整系统,障碍者仍旧无法真正参与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距离融合教育的包容性校园尚有距离,需要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我国高校校园景观现状与包容性更新改造特点,提出3个更新规划策略,即依据需求迫切度进行分级改造、分期规划、系统规划;将校园景观空间划分为包容性慢行系统、广场、核心绿地、滨水景观、历史景观、运动场地、生活区楼间绿地等7大类,分别论述其承载的活动与空间、场地特征,总结出7条包容性设计原则;并针对校园空间制定包容性设计导则,为整体的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奠定基础。最终以清华大学校园为对象,基于对在校的轮椅使用者、辅具使用者、听力障碍者、视觉障碍者、大众等群体的深入访谈和调研,并选择一位轮椅使用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伴随式研究,对整体校园进行包容性景观更新规划,并选择典型景观空间进行包容性景观改造设计,以应用与检验包容性规划设计理论体系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