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城郊乡村的失序与治理:基于X省A村的个案分析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q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内一种普遍的经济社会现象,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带来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国家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乡村社会的解体。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逐步向城郊乡村扩张,带来城郊乡村的失地问题,成为城郊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直接诱因。本文以A村为个案,探讨了在城市化动力作用、历史、制度、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城郊乡村社会的失序与治理困境。论文重点探讨了城郊乡村失序的表现,乡村失序的原因以及治理主体面对失序如何应对,乡村秩序如何重建的问题。   乡村秩序是指乡村的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平稳有序的互动,乡村社会处于均衡与稳定的状态。乡村秩序是乡村社会的一种有序均衡状态,乡村秩序的形成具有二元性,按历时性指标可划分为亲缘秩序与行政秩序。亲缘秩序是村庄的内生秩序,由非制度性规范指导,是非正式秩序,起辅助作用;行政秩序是国家行政嵌入秩序,由制度性规范指导,是正式秩序,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转型时期,如何保持乡村社会秩序均衡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乡村秩序是乡村社会各要素之间有序平稳的互动,影响乡村秩序的因素主要有:农民个体行为因素,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制度建设因素等。乡村社会各要素之间如果不能进行有效互动,则会引发社会秩序均衡状态被打破即引起乡村社会失序。城市化进程中A村在失地诱发下出现乡村社会失序,主要表现为社会失衡、组织真空、伦理危机,具体表现为村民内部分化、公共服务式微、村民代表大会名存实亡、基层社会组织退化、村干部信任危机等。本文通过研究乡村失序的表现,分析了乡村失序的诱因、动力机制与根源,以及面对乡村社会失序,治理主体所采取的行动,即通过治理目标的确定、治理内容的改善来达到治理的绩效,重建乡村秩序。最后,基于个案,总结与反思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户籍制度、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其他文献
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变化,外贸出口萎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被最大化。在此背景下,审视和研究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问题,分析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关于利用互联网产生经济效益以及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改变的研究都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同时,关于女性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在我国城镇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青年大量的涌入城市打工,造成了农村已婚青年的子女在农村由隔代人抚养,在我国农村,这个现象十分普遍现象。一方面,在隔代抚养家庭,留守儿童和老人之
离退休人员尤其是低龄的离退休人员有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的条件。高校离退休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拥有较稳定的收入,较好的身体素质,继续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高。他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虽然目前在我国城市社区内运行的贫困救助体系经过几十年的
本文在文献研究、访谈的基础上,从学校定位、经费收入与支出、产权和管理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师资维持、招生方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先后具备公办民
消费主义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兴起,消费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女性消费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在商品的文化象征意义上,她们在消费中感受到生活品味的提高,社会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了空壳化的趋向。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都是一些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这些留守妇女和老人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这些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