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第4组淋巴结能否作为第10,11组淋巴结的预警指标及其预警效能;术中行快速免疫组化染色(多聚物一步染色法,EPOS法)的可行性分析以及近端胃癌患者能否通过选择性第10、11组淋巴结清扫而从中获益。
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的进展期近端胃癌218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经过病例排除最终入组193例,其中对照组95例,实验组98例。对照组病人采用标准D2手术;实验组病人由手术医生在术中切除其第4组淋巴结进行快速免疫组化染色(EPOS法,CK20),如染色结果为癌转移阳性,则行标准D2手术;如染色结果为阴性,则行改良D2手术(不清扫脾门和脾动脉旁淋巴结),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95例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脾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TNM分期、No.4sa、No.4sb、No.ll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第4组淋巴结与第10、11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18例No.10组阳性病人与77例No.10组阴性病人在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死亡率、术后恢复相关指标、肿瘤复发率及生存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应用EPOS法共检测了1027枚No.4组淋巴结,与术后HE染色对比分析显示:敏感度94.12%,特异度98.44%,诊断准确率96.94%。整个检查过程耗时:35.2±19.4分钟(21-48分钟)。总共有23枚淋巴结漏检,直径均在1.5mm以下,漏检率为2.2%;术后HE染色显示23枚淋巴结癌转移结果均为阴性。将实验组中第4组淋巴结癌转移阴性的66例患者与对照组中第4组淋巴结癌转移阴性的65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学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死亡率、肿瘤复发率及生存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193例病人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3-11)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肿瘤相关性死亡。
结论:第4组淋巴结可以预警第10,11组淋巴结的癌转移情况,预测效果良好。选择性清扫脾门和脾动脉旁淋巴结可以使近端胃癌患者在短期预后中获益,是否影响其远期生存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