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有一种结构是由谓语动词后边加表处所意义的介词短语构成的,如:“放在地上”、“贴在门上”、“坐在沙发上”等。留学生在学习这一结构时产生了许多偏误。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综合这一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中的限定条件以及结构内部介词、方位词的隐现规律对留学生偏误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本文选用了《汉语教程》(俄文版)作为语料来源。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研究思路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对于“动词+处所介词短语”结构的研究应综合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于结构内部介词、方位词的隐现规律的研究也应综合考虑动词语义与名词性成分的联系。第二章从句类、特殊句式,以及动介搭配三个角度对《汉语教程》(俄文版)中搜集的语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三章从语料出发,从句法结构、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首先找出可以使用“动词+处所介词短语”这一结构的句式。然后从语义角度分析了这一结构对介词、动词语义的要求,找出教材中可以介引动词后处所短语的介词,如,“在、到、于、给”等,并分析了出现在此类结构中的动词语义特征即动词具有空间、给予、位移的语义特征。最后从“话题-陈述”及焦点对比使用此结构的语用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结构中介词、方位词的隐现规律,通过对谓语动词与名词性成分的语义联系以及名词性成分自身语义中是否具有处所意义,将隐现分为了7种情况,包括:介词的必现、不出现、可隐可现,方位词的必现、必隐、可隐可现以及二者同时隐去的情况。并根据语料进行了分析,说明省略的原因。第五章基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这类结构中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句法角度的偏误类型主要有句法位置错误、遗漏、错序。语义角度的偏误主要有动词误代、介词误代、方位词误代以及介词遗漏、方位词遗漏。综合来看这些偏误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对结构的使用条件及介词方位词隐现规律不明确、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以及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中的失误。最后对留学生学习这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