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医疗体系及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针刀治疗颈椎病因疗效显著、操作方便、节省人力等优势已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表明针刀治疗颈椎病安全可靠,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颈椎病是针刀疗法的优势病种和适应症。然而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基础研究薄弱,本研究模拟临床颈椎病的发病特点,建立颈椎病兔模型,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颈后伸肌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探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颈后伸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阐述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可能效应机制,为在临床上针刀治疗颈椎病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40只新西兰雄性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2.建立颈椎病兔模型: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建立颈椎病动物模型,持续12周,通过颈椎X线平片验证造模的成功与否;3.处理方法:造模成功后针刀组于兔颈肌硬结、条索以及棘突等处行针刀干预,每周1次,共三次;电针组于兔颈肌两侧“天柱”、“颈百劳”、“大杼”穴处行毫针干预,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3周。空白组及模型组正常饲养;4.干预结束后1周取兔颈后两侧后伸肌,HE染色法在普通光镜下观察颈肌形态学改变,电镜下观察颈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5.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PI3K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光镜下模型组肌纤维排列紊乱,染色不均,甚至断裂,细胞核分布紊乱,出现大量炎性细胞。电镜下模型组肌丝溶解、变性,线粒体广泛水肿、空泡化,可见大量自噬体和凋亡小体。经针刀及电针干预后,兔颈肌整体情况明显改善,且针刀组优于电针组,针刀组肌纤维排列整齐,可见肌卫星细胞,线粒体分布均匀。2.与空白组比,模型组PI3K基因、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针刀组PI3K基因、蛋白表达及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电针组P-Akt蛋白表达上调(P<0.05),电针组PI3K基因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针刀组PI3K基因、蛋白表达及P-Akt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Akt蛋白表达变化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针刀疗法可改善兔颈部受损肌肉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促进劳损颈肌再生修复;2.针刀治疗颈椎病具有一定优势,作用机理可能是针刀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颈肌细胞的自噬、凋亡平衡,这可能是针刀修复劳损颈肌的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