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文明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hif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技术、文化发展的产物,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技术对生产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文明时代的物质基础。其实,信息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发展历程上有着相似之处,都与社会生产力与科技进步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信息文明当然又不同于以往文明形态,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处于一个中心地位,社会对信息资源有着很高的依赖程度,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分工和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信息文明社会改变了以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文明有着以下基本特征:信息文明是具有虚拟特点的文明,虚拟一直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只是在信息文明时代发挥的更淋漓尽致,信息技术和虚拟技术塑造了一个虚拟世界;信息文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文明,信息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是信息社会最坚实的支撑;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在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广度、深度和速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文明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一体化的文明;信息文明时代社会的经济形式表现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信息经济在生产方式、生产要素、劳动力需求和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经济有着显著区别;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相对应,信息文明时代有着新文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呈现一种新的风貌,它是信息文明时期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性;信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将会发生巨大改变,趋向多元化、去中心化和扁平化。信息文明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内在逻辑,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作用,技术对社会的塑造作用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变。
其他文献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实践方式中反主体效应的出现引发了人类的深思,人类意识到用于指导实践的实践理性出现了问题,因此实践理性合理化的任务十分迫切。本文以马克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进入现代体系性创造之前,章太炎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有深度的哲学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章太炎的哲学尤其是他的后期哲学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本篇论文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大量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做人力支撑。在中国,大学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主要建制之一,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环节。而当前中国大学培养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