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人类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知识逐步取代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传统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基于知识的创新驱动模式日益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使得中国产业经济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轨道上良性发展,创新驱动模式成为当下中国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的共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体系及区域结构基本格局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在区域发展领域,我国区域差异和区域冲突相当严重,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矛盾重重,难以达到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区域重构与优化势在必行。区域结构的调整对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域重构与优化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化解产能过剩,消除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问题,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区域发展冲突,也有利于环境问题的区际协调和系统化解决。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调整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和投资转向内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的创新能力。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已经做出了多次的调整,但区域结构及空间格局上几乎没有大的变动,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深层次发展要求,需要在区域空间结构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重构和优化,使其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协调。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酝酿打破行政壁垒下的区域重组。这种重组既有拆分也有合并,最终目的是希望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跨越,增强我国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出发,概述了此背景下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特征,这些特征为我国区域的重构与优化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条件;针对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对区域重构与优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的重构和优化提供了可行性。论文第二章部分综合了国内外区域创新与区域重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及技术实践成果,结合中心地理论、分形理论、多层次空间聚类理论、区域经济学等知识,构建了区域重构与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区域结构的演变和现状以及我国在区域重组方面已经逐步采取的各项措施。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重构与优化进行了设计,首先提出了建立省—市—镇的三级行政体系,并阐述了这种体系构造的原因及体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心地理论和空间聚类理论对我国的省、市、镇的数量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五章以巢湖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将巢湖市撤并前后的经济状况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进行对比,论证了巢湖市撤并的合理性以及对于临近城市发展的催化作用,得出它的撤并是个多方共赢的举措。通过前五章的阐述,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文章在研究深度和观点方面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