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的目标就是在一定参数的电针刺激不同穴位组合的情况下,分析血清及胃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变化,探究电针治疗对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双向良性调节的系统的生物学机制,为电针防治功能性腹泻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并为防治功能性腹泻的针灸穴位优化配伍治疗方案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6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温水对照组、模型组、单元取穴组(双天枢、双大肠俞)、集元取穴组(双曲池、双上巨虚)、单元加集元取穴组(单天枢、单大肠俞、单曲池、单上巨虚),每组10只,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温水对照组:以22~26℃0.9%NaCI溶液灌胃;其余四组:以采用0.3g生药/ml药液浓度的番泻叶水煎液灌胃(10 mg/kg),每天1次,连续造模14天,并观察14天。为消除生物节律的影响,每天在同一时间灌胃,停止灌胃后各组继续正常饲食、饮水(动物灌胃剂量按人的等效量换算)。腧穴定位:上巨虚在大鼠后肢足三里下方约5 mm处,曲池穴位于大鼠桡骨近端的关节外侧的前方凹陷中,大肠俞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5mm,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5mm,以上各穴均可直刺5 mm。选用“华佗牌”不锈钢针,30号1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韩式电针仪(LH202H型)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为疏波2 Hz,密波15Hz,电流强度为1.5mA,以引起大鼠肢体轻微抖动为度,留针20分钟,温水灌胃组和模型对照组不做电针处理,1次/日,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在模型复制成功后,通过10天的不同穴位组合的分组电针治疗,功能性腹泻模型大鼠从粪便的形态和质地、1小时内粪便粒数、腹泻指数、稀便级、稀便率、结肠黏膜病理变化均趋于空白对照组(P>0.05)。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组织中VIP水平变化,其中血清中VIP检测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与温水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液中VIP含量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单元取穴组和单元加集元取穴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可使血液中 VIP含量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胃肠组织中VIP检测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胃窦、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下丘脑组织中的VIP含量明显低于同期温水对照组(P<0.01),电针治疗后,随着腹泻症状的逐步改善,各组织中的VIP含量升高,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P<0.05)。 结论:电针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等不同的穴位组合,可以调节血清及胃肠组织中的血管活性肽(VIP)含量,初步证实了电针治疗对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双向良性调节的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而为电针防治功能性腹泻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治疗功能性腹泻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