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主观评估和客观监测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的差异以及患者失眠症状与认知功能间的关系;比较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CCBT-Ⅰ)、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以及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和认知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参与研究的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BZDs组、non-BZDs组以及CCBT-Ⅰ组。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16项睡眠信念态度量表(DBAS-16)评估主观睡眠状况;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焦虑情绪;采用心肺耦合图谱技术(CPC)评估客观睡眠指标;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斯特鲁普色词测验(Stroop)评估认知功能;采用脱落率评估研究的可行性。分别在基线、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24周末进行随访评估。全部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主要涉及的统计方法有配对样本的t检验,ANVOA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1.共入组56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对比患者在PSQI与CPC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长等相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t=-4.139,p<0.01;t=8.317,p<0.01)。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与主客观睡眠报告的结果均显著相关:HAMD-17量表条目4评分与PSQI量表总分显著相关(r=0.49,p<0.001);HAMD-17量表总分与CPC监测的觉醒时间显著相关(r=0.35,p<0.05);CPC监测的睡眠总时间与HAMA量表条目8显著相关(r=0.29,p<0.05)。认知功能测验结果与睡眠监测指标相关:CPC监测的熟睡时间与WCST测验的正确率、错误应答数显著相关(r=0.32,p<0.05;r=-0.32,p<0.05)。2.将56例患者在入组后随机分配到三个治疗组中,其中BZDs组15例,non-BZDs组20例,CCBT-I组21例。三组在人口学资料上无显著差异。3.治疗4周后患者的PSQI量表评分下降,与基线PSQI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8.12,p<0.001)。三个治疗组PSQI量表评分均值在治疗4周后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SI量表得分仅在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不考虑治疗组别的因素,患者的失眠症状随时间变化而缓解。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示,与基线时HAMD-17相比较治疗四周后患者HAMD-17量表总分显著下降(t=3.56,p<0.01);HAMA总分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4.治疗8-12周后,患者在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的主客观评估指标上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在治疗8-12周后WCST测验表现与基线结果相比较,错误数显著减少(p<0.001)、总用时显著缩短(p<0.001);在Stroop色词测验上测验结果与基线时相比较,正确数显著增加(p<0.05)、错误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的主观报告与客观监测结果不一致,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主观上夸大失眠症状的现象。患者的失眠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随着失眠症状的缓解,认知功能损害亦可得到有效缓解。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常常伴有一定的抑郁、焦虑情绪,但这些情绪与其睡眠密切相关,随着睡眠的好转情绪也明显改善。不论是CCBT-Ⅰ还是药物治疗对患者的失眠症状均起到改善作用,即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CCBT-Ⅰ具有一定的应用的价值,未来可进一步验证并推广使用。